端午的風(fēng)俗,是吃粽子,賽龍舟。我的家鄉(xiāng)沒有河,只有一條九曲蜿蜒的小溪流過村前,若想看龍舟,必須徒步走很遠(yuǎn)很遠(yuǎn)的崎嶇山路到另一個村莊。這對兒時的我,自然是一種不可企及的奢望,但吃粽子,卻是年年唾手可得,因為父親是我們村灣包粽子的高手,所以在我的記憶里,父親的端午,就是四方古井、瓷白糯米、竹香粽葉、新剝苧麻和古槐樹下。
每年離端午尚早,父親便去苧麻地,剝一把苧麻皮,丟在水塘浸泡一夜,撈起來,用剝麻刀,剔去粗皮,露出潔白的苧麻,再將它晾曬在門口的竹竿上。曬干了,父親又把新鮮的透著清香的苧麻分派成一小根一小根,還把它們往椅靠上,使勁的抽打幾下,啪啪,抽掉那些分派時夾在其間的絲絨。
準(zhǔn)備好扎粽子的苧麻,父親就上谷倉,舀一擔(dān)長粒糯谷,挑著它閃閃軋軋的去打米房,加工成大米和糠粉,再一頭重,一頭輕的別扭著挑回來,父親已是累得滿頭大汗,但滿臉洋溢著得意。
至于粽葉,是一個星期前,父親跟隨村灣的人到一個盛產(chǎn)粽葉叫羊腦溝的地方,摘來的。父親一輩子不會騎自行車,而去羊腦溝摘粽葉的大都是帶著蛇皮袋騎著自行車前往。有個好心人硬要帶父親一程,可他騎自行車特猛,經(jīng)過一處拐彎,將父親一個屁股蹲甩在地,跑了幾百米遠(yuǎn),回轉(zhuǎn)頭一看,后座上的人不見了,才慌忙騎回來找父親。嚇得父親說什么也不敢坐他的自行車,還是步行的好,安全綠色又環(huán)保。
派好苧麻、摘來粽葉、打了糯米,離端午就只剩二、三天時間。該包粽子了,父親提了水桶,盛了糯米到村前的四方古井,打起一桶清澈透亮的井水,淘洗浸泡。然后還捎上一桶甘甜的井水帶回家,用來煮粽子。用四方古井水煮的粽子,韻味綿長,口齒留香。
一切準(zhǔn)備妥當(dāng),父親端了兩把椅子,帶上淘洗浸泡好的糯米、苧麻、粽葉,來到村里那棵經(jīng)歷了500年風(fēng)雨的古槐樹下,將苧麻扎在一把椅靠的橫關(guān)上,粽葉放在臉盆,糯米盛在撮箕夾在兩腿之間,開始一邊包起粽子,一邊跟我們講愛國的屈原,講精彩的賽龍舟,講成由儉樸敗由奢,并叮囑我們吃過粽子,粽葉不要亂扔,要集起來洗凈,待到大端陽再用。
父親包的粽子,很少加餡料,一色的清水白糯米。不像如今的端午,超市的粽子,餡料上百種,凸顯了現(xiàn)在生活的富有與豐富多彩。而父親的端午,傳承的是民俗文化與儉樸環(huán)保,這些正是當(dāng)下需要我們大力去挖掘、去發(fā)揚光大。
吃著父親包的清水粽子,剝開粽葉,撲面而來的是一股淳樸的民風(fēng)與溫馨的父愛。(魯敦喜)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瑞哥家的端午
下一篇:
故鄉(xiāng)的龍舟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