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旋律 汪志維 攝
○李玉梅
469公里外傳來一張圖片。圓滾滾的蛇皮口袋一個摞一個,紅的,白的,粉的。里面裝的,是金黃的稻谷。這才恍然,原來秋天都到了。
記憶里那一畝三分田還是我走的時候青青綠綠的樣子。轉(zhuǎn)眼已成金黃,不免感慨時間飛逝。
我的老家,在豫南的一個小山村,沒有莫言筆下成片成片的紅高粱,也沒有陳忠實鏡頭下白鹿原的蒼蒼麥地,層層錯落的水稻田,是小山村的主角。山村人不多,48戶,每家都會有幾塊水稻田,或集中或分散,或方正或曲折。稻田旁邊會有水庫,是灌溉稻田的。水庫的水清的純粹,會有魚,會有養(yǎng)的大白鵝。
老家的房屋是蘇南園林風格的,曲徑長廊,圓門透窗,不同的是我們只有前庭沒有后院。正中間的叫堂屋,爺爺那輩的人喜歡在屋子里布置一個長長的案桌,案桌中間放個香爐,香爐兩邊各點一支蠟燭。案桌上還會擺自動報時的老式座鐘,還有那種左扭一圈右扭一圈才能調(diào)音量的黑白電視機。案桌后面的那面墻呢,會掛一幅毛主席的畫像或者迎客松圖。四周的墻則會掛類似梅蘭竹菊春夏秋冬的字畫。堂屋兩邊各有一間房子,這才是爺爺奶奶口中的“房屋”,在他們眼里“房屋”專指睡覺的屋子。
老家的院子很大,大到種了很多的果樹,屋檐下石榴樹和櫻桃樹并排,小時候經(jīng)常在兩棵樹中間拴個繩蕩秋千,晃著晃著晃久了,把樹干都勒出一道傷痕,深刻見骨。往前是四根柱子搭的一架葡萄,葡萄熟了得踩個桌子摞個板凳才能夠著。再往前是青梨樹和柿子樹,挨著院墻還有一株低矮卻枝頭繁茂的梔子花,盛開的時候滿院子香氣撲鼻。院子里果子壓彎枝的時候,便是秋天了,我們這些小孩有吃不完的果子。秋天的院子會碩果累累也會落葉飄滿地。這些樹的落葉自劃場地,自占地盤,會以樹根為中心躺在方圓不遠的地方,去陪伴和守護它的來處。若逢秋風一搗亂,場地的界限也就模糊了。一地的金黃,雖形狀各異,片片落葉卻都脈絡清晰,腳不忍心落上去,怕踩疼了它們,也怕踩碎了它們酣睡的美夢。奶奶每天早上都得掃一籃子落葉,偶爾會埋怨幾句說要把樹砍了省得掃,但從未見她動過一個小樹枝,哈哈,怎么舍得我們沒有果子吃嘛。祖孫情也就融化在院子里的秋天那一片片金黃的落葉里了。
門前的一片廣場,是曬稻谷的好地方。剛收割的稻谷金燦燦的,帶著日月天地的水土精華,躺在地上待到秋風漸漸風干,便成了一粒粒凝固的回憶。在這個小山村,稻谷成熟的時候,整個山村就染上了像梵高筆下向日葵的那種純凈的鉻黃。我家的稻田大大小小有7畝,收割稻谷的時候,都是一家收稻眾家忙。以前全靠人力收割的時候,某家收稻,十戶八家的都趕來幫忙,女的戴著鄉(xiāng)土氣息很濃的那種編織的草帽,在半人高的稻田里穿梭,手里似月的鐮刀一點一點從日初出大如車蓋,割到及日中如盤盂。男的力氣大,負責將割倒的稻谷捆成捆,搬到梗上,挑回家里。他們打趣,說笑話,爽朗的笑聲縈繞在那一草一木一田一地里?,F(xiàn)在有了收割機,鐮刀就在稻田的舞臺上謝幕了,但熱情爽朗的人都在,扎口袋的,扛稻包的,開車子拉的,淳樸的民風和豐收的喜悅都鐫刻在稻田深深淺淺歪歪斜斜的腳印里。大人忙收割,我們這些小孩在稻田嬉鬧。稻田旁的小水溝,總有幾個小孩挽著褲腿抓小河蟹,稻田梗上我們摘野果,稻田里有小孩拾稻穗,甚是歡樂。我們有趣的童年也就這樣拼湊起來了。
其實,我們惦記稻田,懷念村莊,都是放不下那里的人和記憶。人都是社會性的產(chǎn)物,我們不是獨立的個體,無法獨立地存在,無論走到哪里,都無法忘記家的方向,家的味道??赡茉诙嗲榈那锾?,這種思念的味道更濃。
遙望家鄉(xiāng)的金黃,我記得來時路。
(單位:崇陽縣國稅局)
編輯: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