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時艱而不甘寂寞,歷風雨而百花紛呈的鄂南鄉(xiāng)戲,為民間藝術之鄉(xiāng)撐起了五彩天空。
如同方言方音,鄂南鄉(xiāng)戲品種多樣,各領風騷。咸安鄉(xiāng)村流行的高腔戲,劇種源于東路花鼓,因其唱腔融匯了地方高吭山歌調,百姓用自己喜愛的高腔取戲名。高腔戲起源于清末,最早在大幕山區(qū)盛行,流行后九板十三腔,演出僅用打擊樂器,一人唱眾人和,方言應用得淋漓盡致,群眾參與度極高,場面十分火爆。
通山、陽新地屬鄂贛邊區(qū),邊區(qū)與山區(qū)的優(yōu)勢,注定了這塊地方是文化的沃土。清乾隆29至59年(1764-1792),與陽新隔江想望的黃梅及安徽,水患連年,一批賣藝求生的黃梅戲藝人逃難到陽新、通山山區(qū)。此時,采茶小調在鄂南茶鄉(xiāng)早已盛行。黃梅藝人與當地藝人把黃梅戲與采茶調嫁接,一個地方劇種油然誕生,這就是從晚清活躍至今的陽新、通山采茶戲。
以富水為界,采茶戲分南腔北腔。北腔粗獷,南腔婉約,南北腔時而同臺聯袂,時而對臺獻藝,激楞得兩縣鄉(xiāng)民好不快活。有民謠唱道:“富水龍燕堰連堰,抱起伢崽一撂肩,夜里看茶戲,天亮流大汗,快快活活又一天。”民國初,陽新、通山采茶戲班多達400個,“小灣一臺戲,大灣戲幾臺,脫下泥巴衣,隨時唱起來”。
民間杰出的采茶戲藝人劉駝子,因為駝背當不了長工被叔公送去學戲。說來也巧,下江來的戲班招收藝人,問駝背少年能唱幾出,劉駝子張口就答能唱四月,班主要他現唱,果然從“一月里來艷陽天”到“四月里來百花艷”唱了一遍,叫他再唱下去,他說唱完了,原來這就叫唱四個月。班主覺得駝背少年可氣可憐又可愛,同意留下,殊不想斗轉星移,劉駝子自編自演《半文錢告官》,一炮走紅。說的是一位人見人恨的縣官,被叫花劉逼走的故事。劉駝子演叫花劉,到衙門擊鼓告官,縣官問告何人,叫花劉說告老爺你,卻道:可惜身無半文,有了半文錢就能把老爺告倒??h官摸出一枚銅錢,拿斧子一劈兩半:半文錢給你告,看你把本官怎樣?叫花劉手舉銅錢高喊:你刀劈圣號,該當何罪?縣官自知上當,銅錢有當今圣上圣號,越想越怕,連夜逃走。劉駝子的才智在鄂南不脛而走。(文/賈再柏)
編輯:Administrator
擊鼓而戰(zhàn)、擊鼓而歌、擊鼓而舞,這是鄂南文化藝術領域的一枝奇葩——盆鼓。雖飽經滄桑,卻歷久彌新。 “盆鼓”,又稱“...
“干完活,歇歇火,拍拍打打呀咿子喲。我拍你,你拍我,拍走辛苦就快活。拍拍打打真高興,叫聲伙計漲點勁。漲勁拍得事事順,...
三千年的歷史,恍如一瞬。那吳楚交兵的聲聲戰(zhàn)鼓,依然回響在人們的心頭。走近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鼓,我們可以聆聽...
一個稀有文化物種,在光怪陸離的現代藝林,奇特地芬芳著,這就是咸寧崇陽提琴戲! 在我國300多個戲曲劇種中,提琴戲,...
約2000年前,一個咸寧嘉魚的牧童,用腳下的泥土,捏成世界上第一個泥哨子,這就是被稱之為“天籟之音”嗚嘟的前身。 說...
12月6日,記者從省文化廳獲悉,由國家文化部主辦的全國地方戲精粹展演活動將于12月19日在北京開幕。省豫劇二團的豫劇《程嬰救...
近日,上海滬劇院傳出消息,經典滬劇《雷雨》將代表上海戲曲院團,于明年1月8日、9日與全國各地區(qū)18臺劇目一起參加由國家文化...
早在1959年,作為隴劇開山之作的《楓洛池》進京向國慶10周年獻禮演出,一經亮相火爆異常,連演20多場,并兩次走進中南海懷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