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現(xiàn)代的中國人,當然要對自己的國家有所了解。要了解中國,可以有多種不同視角,從歷史文化角度來認識中國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視角。中國擁有五千多年未曾中斷的文明史,還有著四千年傳承不絕的文獻史,這在整個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毫無疑問,經(jīng)久不衰的中華文明一定有其無可比擬的文化底蘊和積淀。
天文學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源頭,有著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價值。考古證據(jù)表明,中國古人的天文觀測活動至少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期。20世紀70年代中期,河南鄭州大河村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時期的彩陶,上面繪有太陽、月亮和星星等圖案,經(jīng)測定距今4000年至6000年。山西陶寺觀象臺遺址的發(fā)現(xiàn),證實了在4000多年前中國就已有官方的天文臺,這是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的世界上最早的觀象臺之一。古代中國人仰觀天象,逐漸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人們普遍相信,“天”既是人類生存其中的空間與時間,也是人類理解和判斷世間萬物的基本依據(jù)。
《易經(jīng)》提到“剛?cè)峤诲e,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闭且驗閯偂⑷醿煞N力量的交會,宇宙才擺脫了混亂無序,于是才有了天文。天文學煥發(fā)出的文明,讓人們擺脫了野蠻,從而有了人文。圣人們通過觀察天文,預測自然的變化;通過觀察人文,教化人類社會。
從古至今,神秘壯麗的浩瀚星空吸引著人類的關注?!爸饓粜呛印辈粌H是普通人的浪漫情懷,也是千百年來人們的事業(yè)追求。一方面,天文學的發(fā)展源自人類的一些最基本的問題,比如“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另一方面,天文學具有許多應用價值,也是一門實用科學。從現(xiàn)代的角度來看,不同古代文明在天文學上所達到的精度和復雜程度都要遠遠超過古代的其他自然科學。
在中國古代的天、算、農(nóng)、醫(yī)四大科學中,天文學擔負著“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的重要任務,與生產(chǎn)和生活息息相關。天文歷法在中國古代的政治體制中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位置,甚至長期被供奉為官方“正統(tǒng)”之學。于是,中國古代出現(xiàn)了專門負責觀測天象和編制歷法的官方機構(gòu)。這種運作方式對中國天文學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使中國在眾多的古文明中成為了天文觀測活動從未中斷過的國家,從而留下了豐富的天文遺產(chǎn)。
從現(xiàn)存的考古資料可以看出,大約從公元前8世紀開始,人們有了比較系統(tǒng)的天象記錄。雖然燦爛壯麗的星空一直吸引著地球上不同文明的人們的目光,但是只有古巴比倫、古代中國以及中世紀以后的歐洲和阿拉伯文明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天文記錄遺產(chǎn)。古巴比倫衰落之后,在大約公元前50年至公元800年之間,中國幾乎成為唯一長期堅持勤勉觀測和記錄天象的國家,這一時段幸存的大多數(shù)天象記錄幾乎都來自中國。與古巴比倫等文明不同,中國的天文學家?guī)缀鯇γ恳环N肉眼可見的天文現(xiàn)象都很感興趣,不論它們是不是周期性的天文現(xiàn)象。在歐洲文藝復興之前,中國對太陽黑子、超新星和彗星的觀測都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和地區(qū)所無法比擬的,而且中國古代關于日月食、極光和流星的記錄也相當常見。對于中國古代在天文觀測方面的輝煌成就,英國科學史學家李約瑟曾評價道:“中國人的天象記錄表明,他們是在阿拉伯人以前全世界最持久、最精確的天象觀測者。甚至在今天,那些要尋找過去天象信息的人也不得不求助中國的記錄,因為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nèi),幾乎只有中國的天象記錄可供利用。或者如果中國的記錄不是唯一的,那也是最多、最好的?!?/p>
其實,中國古代的天象資料在今天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在現(xiàn)代天文學研究的對象中,有不少是關于天體和宇宙演化的,所涉及的時間范圍極為漫長,這就需要更大時間尺度的觀測證據(jù)。中國古代有數(shù)千次關于日食和月食的記載,這對于研究地球自轉(zhuǎn)速度的變化是很有價值的。中國歷史上關于彗星、新星、超新星以及太陽黑子等的記載,對于現(xiàn)代天文學的研究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些保存在古代典籍中的豐富天象觀測記錄都是古人辛勤勞動和智慧的結(jié)晶。
天文學也是古代科學與文化傳播的重要紐帶之一。在天文學的發(fā)展歷程中,中國有著自己持續(xù)的輸出和特殊的貢獻。中國古代的天文知識曾傳播至日本、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地。例如,中國唐朝的《宣明歷》在日本一直使用了823年。朝鮮李朝的官方歷法《七政算內(nèi)篇》也是在元朝的《授時歷》和明朝的《大統(tǒng)歷》的基礎上編纂而成的。可以說,在“書同文”的歷史與社會大背景下,中國發(fā)展出了與西方不同的、極具特色的“東方天文學體系”,并在東亞等地區(qū)形成了很強的文化認同。
與此同時,中國一直注意積極吸收各種優(yōu)秀的外來科學和文化,曾多次從域外引入天文學知識,其中規(guī)模較大的有三次。對此,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指出:“歷算學在中國發(fā)達甚古,然每每受外來的影響而得進步。第一次為唐代之婆羅門法,第二次為元代之回回法,第三次則明清之交耶穌會士所傳之西洋法?!蔽拿饕蚪涣鞫嗖剩蚧ヨb而豐富??梢哉f,天文學交流是推動文明互鑒和人類進步發(fā)展的重要動力。
近年來,中國天文學涌現(xiàn)出了一批新成果。郭守敬望遠鏡(大天區(qū)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幫助人們揭示更多有關銀河系的奧秘。“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xiàn)AST)大幅拓展了人類的視野,在脈沖星、中性氫和星體演化等方面的研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目前,中國“巡天”空間望遠鏡、“太極計劃”、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等項目正在推進中。
曾經(jīng),“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而今,中國航天將月球作為一個重要的探索目標,并給這一任務起了一個極其浪漫的名字——“嫦娥工程”。曾經(jīng),屈原在《天問》中通過一連串問題來追問和思考整個宇宙的本源;而今,“天問一號”探測器和“祝融號”火星車正為我們深入認識火星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jù);曾經(jīng),“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而今,中國綜合性太陽探測專用衛(wèi)星“夸父一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發(fā)射升空,開啟對太陽的探測之旅。
中國天文學在一些領域已達到了國際先進或領先水平。宇宙中還有很多未解之謎等待我們?nèi)ソ沂?,我們相信,通過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不斷追溯宇宙的起源,人類探索的腳步將走向更遙遠的星辰大海。
(原載《北京日報》,作者為李亮)
編輯:但堂丹
咸寧新聞網(wǎng)訊 通訊員樂昌興、伍偉報道:11月25日,經(jīng)傳統(tǒng)保護村落發(fā)展專家委員會評審認定,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
咸寧新聞網(wǎng)訊 記者劉子川、特約記者彭志剛、童金健、通訊員張杰報道:11月8日,第二屆中國有機農(nóng)產(chǎn)品展銷會暨中國青(米)磚...
咸寧新聞網(wǎng)訊 特約記者劉建平、通訊員皮江星、付婧燁報道:12日,中國新農(nóng)村生活體驗示范工程正式落戶通城。 據(jù)了解,中...
咸寧新聞網(wǎng)訊 記者劉子川、特約記者彭志剛、童金健、通訊員張杰報道:11月8日,第二屆中國有機農(nóng)產(chǎn)品展銷會暨中國青(米)磚...
題:這份“進博答卷”,兌現(xiàn)力重千鈞的中國承諾辛識平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如期而至。一年來,哈薩克斯坦的糖果、果汁、面...
題:世界500強眼中的進博會:不容錯失的“中國機遇”新華社記者潘清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科技生活展區(qū)里,世界500強、家具及...
題:全球抗疫彰顯中國之“義”辛識平疫情如火,命運與共。不會忘記柬埔寨首相洪森“逆行”訪華,不會忘記中日韓“風月同天”的...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中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zhàn)略成果。作為最早向國際社會通報疫情、最早迎戰(zhàn)疫情的國家,中國全民動員...
——攜手全球抗疫彰顯中國擔當②人民日報評論員“在共同的敵人面前,沖鋒陷陣的人值得尊重”。第一時間向世界衛(wèi)生組織報告疫...
谷崎潤一郎是日本著名唯美主義文學家,多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有《細雪》《秦淮之夜》《春琴抄》(見圖,資料圖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