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藝術史》是一部由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串連起來的中國藝術史,或者說,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本身就構成了一部宏大、浩瀚、可視的中國藝術史。
故宮博物院總共收藏超過186萬件(套)文物,這些可移動文物,包括陶瓷、玉石、青銅、碑帖、法書、繪畫、珍寶、漆器、琺瑯、雕塑、銘刻、家具、古籍善本、文房用具、帝后璽冊、鐘表儀器、武備儀仗、宗教文物等,共25大類69小項(不包括建筑)。在全國國有文博單位館藏珍貴文物(一、二、三級)中,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珍貴文物約占41.98%,而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又呈倒金字塔結構,一級文物最多,二級次之,三級再次之。所以有人說,故宮文物,幾乎件件是國寶,這算不上夸張,因為每一件文物都是不可替代的。
從時間上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上迄新石器時代,跨越了夏、商、周、秦、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兩宋、遼、西夏、金、元、明、清等中國古代王朝,又歷經(jīng)了20世紀的歷史風云,一路抵達今天。
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宮,但故宮博物院的收藏不只是明清兩代,而是涵蓋了新石器時代以來近8000年的歷史歲月。尤其當我們面對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玉器,不只是“一眼千年”,甚至是一眼越過近萬年時光,難怪故宮博物院第五任院長鄭欣淼先生說:“故宮是一部濃縮的中華8000年文明史。”這些文物所親歷的時間尺度,不是我們能夠想象的;我們眼前的每一件文物,背后都隱藏著弘麗豐富的傳奇。
無論從橫向上,還是縱向上,故宮文物都建構起中華文明的宏大體系,成為中華文明生生不息、從未斷流的物質(zhì)證據(jù)。
我們自認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其實在它們面前,我們就是朝生夕死的菌類,不知黑夜與黎明,是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的寒蟬,不知春天與秋天(“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所幸,有文物在,拉長了我們的視線,拉寬了我們的視界,讓我們意識到自身之渺小,有如滄海之一粟,又使我們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在游目騁懷之間,去理解我們民族的精神歷程,去體會歷代先民的情感脈動。
所有的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其實同時也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因為在“物質(zhì)”的背后,一定閃爍著“非物質(zhì)”的光芒,包括:技藝、情感、觀念、追求,甚至信仰。我們熱愛故宮文物,不僅因為它們珍貴(所謂“物以稀為貴”),也不在于它們曾是歷代帝王們雅好把玩的珍品,而更是因為在它們身上,凝結了我們的先輩們對于美的思考與實踐,放射著生命動人的光彩。文物之美,表面上體現(xiàn)為物質(zhì)之美,真正的核心卻是精神之美。一如蔣勛先生所說:“從那份浮華中升舉起來,這‘美’才是歷史真正的核心。”
這些文物,許多原本就是古代的日常生活用品,比如陶瓷、玉石、青銅、珍寶、漆器、琺瑯、雕塑、銘刻、家具、文房用具、鐘表儀器等等,除了一部分擔負著祭祀禮儀的功能(如陶器、青銅器、玉器等),許多都與日常生活有關,更不用說宮燈樂器、車馬輿轎、戲衣道具、服飾衣料、妝具玩具、藥材藥具這些清宮遺物了。至于法書、繪畫,許多也是出自日?!娜说娜粘?,哪怕是當年的一紙便箋、幾筆涂鴉,在千百年后都成為“國寶”。也就是說,故宮博物院里的文物,相當多一部分是與百姓、文人和帝王的日常生活相連的,柴米油鹽、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是藝術的原動力,是文明的血與骨。
透過這些文物,我們不僅可以領略古人造物之精美,更可體味古人生活之細致講究,只有回到當時的場景中,通過人們的使用流程,在舉手投足間,才能真正體會包含其中的美。這些造物讓我們意識到,美,不是孤懸于生活、生命之外的事物,博物館里陳列的文物,許多曾與人們生命的需求緊密相連,是對生活的美化,是情感的表達、生命的提升,透露出的,是對中國人的生態(tài)度。在形而下的生活之上,我們民族歷朝歷代都始終保持著對藝術之美的形而上的追求,甚至于成為一種“道”?!靶味险咧^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在“器”中安放的,是“道”,是中華民族共同信仰的最高價值。
如此,以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為依托,在那些零零散散的文物之間尋找線索,去構建中華民族的藝術史,去梳理總結我們祖先對美的探尋,去把握我們民族的精神流向,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原載北京日報,作者:祝勇)
編輯:但堂丹
劉斌是良渚古城的發(fā)現(xiàn)者、發(fā)掘主持人,崔勇則是中國第一代水下考古隊員、南海I號考古發(fā)掘領隊……這10位學者將考古報告中的地...
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與開放性特質(zhì)——基于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作者:楊共樂(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研究員、歷史學...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作者:張明(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助理、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
“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人類文明...
數(shù)字媒體互動裝置“時空中轉(zhuǎn)站”古琴交互體驗“高山流水”主辦方供圖站在大屏幕前左右移動,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衣”...
摘自《中華文明五千年》,馮天瑜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中華民族是中華文明的創(chuàng)造主體。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寶藏》第三季啟動儀式9日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舉行。啟動儀式上,九座歷史文化遺存的負責人登臺——...
咸寧網(wǎng)訊記者姜明助報道:6月22日下午,市委書記孟祥偉主持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
以中華大地上的九座歷史文化遺產(chǎn)和類別豐富的27件國寶文物回答了兩個重要的命題:中華民族究竟曾為世界文明貢獻過什么?今天的...
?日前,中信出版集團推出著名歷史學家馮天瑜等人撰寫的《長江文明》一書。與此同時,又全面梳理了長江流域的認知史,大膽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