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毅
推薦理由:作者通過介紹中華傳統(tǒng)工匠十大技術物,展現(xiàn)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豐厚底蘊,讓世界了解中國、了解中國古代科技、了解中華文明。本書對中華工匠“小技術”的深度透視,對中華工匠“大文明”的全球展示,為傳承與弘揚中華工匠文化與工匠精神提供歷史基礎與理論支撐,為深化與拓展中華文明向世界展示路徑與渠道,也弘揚了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
《匠心致遠:影響全球文明的中華工匠技術》在眾多的中華技術物中,選取了中華工匠技術史上扇子、磨子、羅盤、鼓風爐、耕犁、輪子、馬鐙、火器、煙具、漆器等十大具有代表性的技術物,講述它們在各自獨特的時代背景下進行全球傳播、交往與互鑒的曲折歷史,透視了中華工匠技術從物質位移到工匠精神裂變的全球歷程,展示了中華文明在全球文明史上的重要貢獻。通讀全書令人稱奇的中華技術物在全球傳播的故事認為,《匠心致遠》或是一部用工匠文明講述中國故事的好書。
一
在五千多年漫長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中,中華工匠是中國人民優(yōu)秀的代表,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和非凡的智慧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數(shù)不盡的物質文明和豐富的精神文明,為中國文明和人類文明進步事業(yè)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匠心致遠》中,全書向讀者創(chuàng)造性地展示出一個新概念:中華工匠文明。在作者看來,所謂“中華工匠文明”,即中華工匠憑借巧手、智慧和思想創(chuàng)造出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明樣態(tài)。應當說,“中華工匠文明”是中華文明譜系中一種值得關注的文明樣態(tài)。因為,工匠及其技術物所展示出來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中華工匠文明顯示出中華文明的獨特構成與屬性。然而,中華工匠文明的研究在傳統(tǒng)學術史上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以至于我們很難得知中華工匠及其技術物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底蘊,更無法得知中華工匠文明對于文明的重要。很顯然,書中向讀者展示的扇子、磨子、羅盤、鼓風爐、耕犁、輪子、馬鐙、火器、煙具、漆器等十大具有代表性的中華技術物,它承載了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它們是展示中華工匠文明形象的技術物,也是展示中華文明形象的技術物。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言,這十大中華工匠技術是被技術史、藝術史和工匠史所忽視的技術,這些被人們淡忘的“小技術”,卻包含外人不知的“大文明”。
在本質上,“中華工匠文明”顯而易見地表現(xiàn)為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歷史性、主體性和自主性的文明樣態(tài)。在歷史性維度,中華工匠技術物的全球流動,展現(xiàn)了中華工匠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也就展現(xiàn)出中華文明的全球傳播故事;在主體性維度,本書所呈現(xiàn)的是中華技術物的全球流動與交往,但實質展現(xiàn)的是中華工匠的全球流動與交往,也就是展現(xiàn)了中華文明的全球流動與交往;在自主性維度,中華工匠是屬于中國特色的自主性概念,它與現(xiàn)代西方設計師概念有顯而易見的文化性、國別性差異,它代表的是中華工匠文明的主體??梢?,相對于“中華器物文明”而言,本書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闡釋提供一種新路徑、新體系和新理論。毋庸置疑,《匠心致遠》拋棄了從傳統(tǒng)中華器物文明的書寫方法,專注于中華工匠文明的研究與闡釋。作者借助中華工匠技術物的全球流動,展示出中華技術物的全球感召力與影響力,向讀者展現(xiàn)了中華工匠文明對西方文明的深遠影響。
二
那么,如何講好中國文明故事?潘天波為讀者提供了一種別樣的技術路線或表達路徑,進而弘揚了對話、包容與互鑒的中華文明觀,營造了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
《匠心致遠》并非通過匠人故事展現(xiàn)中華工匠文明,而是通過工匠技術物的全球流動展現(xiàn)中華工匠文明。所謂“工匠技術物”,即“匠作物”,它包含工匠的技術、科學、人文、美學、藝術等諸多文化要素。換言之,流向全球的匠作物故事的書寫,即講述了中華工匠諸多文化的全球傳播故事。作者并沒有書寫扇子技術物的“技術”有多高明,而是專注于扇子技術的“文明面向”,這種寫作技術路線無疑能彰顯出中華工匠文明的人文底蘊和美學身份,這就是中華文明的表征與屬性。
在文明互鑒的視角,《匠心致遠》不僅傳承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還展現(xiàn)了中華工匠文明的全球作用,更弘揚了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譬如作者這樣描述中國磨子:“最早將中國石磨技術帶入歐洲的可能是阿拉伯人和非洲人。非洲生產(chǎn)咖啡豆,自從有了石磨技術之后,品嘗咖啡在非洲以及歐洲得到普遍歡迎,尤其是非洲人和阿拉伯人將咖啡與石磨技術帶進歐洲,進而形成了歐洲人飲用咖啡的習慣或文明方式。同時,石磨技術也引發(fā)歐洲的生產(chǎn)技術和結構變革?!憋@然,中國磨子文化的全球傳播,大大促進了全球文明的發(fā)展。作者在書中如是肯定:“中國的石磨技術在全球范圍內被傳播與推廣,石磨技術使得全球很多地方的生產(chǎn)結構、飲食結構、營養(yǎng)結構以及文明水平發(fā)生改進與發(fā)展,尤其是石磨技術已然成了單一技術文明向復合技術文明轉型、采集文明向加工文明轉型、谷粒文明向粉食文明轉型的重要媒介,顯示出石磨技術的全球價值和功能?!边@無疑體現(xiàn)或弘揚了在全球范圍內的中華文明具有對話、包容與互鑒的文明觀。
簡言之,在傳承與弘揚中華工匠文化與工匠精神的當下,本書凸顯了全球范圍內的中華文明交流超越了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了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了文明優(yōu)越的偉大精神與特質,展示了中華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煥發(fā)了新的生命力,也營造了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
三
這些中華工匠技術物背后是無數(shù)中華工匠用勤勞的雙手、智慧的心靈與高尚的精神鑄就的,是中華工匠集體智慧的結晶,也無疑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承載與表征。中華工匠技術物對促進文明發(fā)展水平能起到重要作用,技術物借助技術附加值間接影響了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發(fā)展。
在新時代,就弘揚中華工匠精神而言,《匠心致遠》也不失為一部傳承與弘揚中華工匠精神的優(yōu)秀著作。正如作者在《序言》中強調的那樣:“對中華工匠技術而言,人們對工匠及其技術的理解與研究實在是很少。與其他門類的中華歷史研究相比,中華工匠技術顯然被人們所遺忘。梳理中華工匠技術,盤點中華工匠技術文化,澄明中華工匠技術的全球史,這是弘揚與傳承中華工匠精神的基礎工作,這也是本書的學術使命,或是筆者的社會使命?!弊髡叩倪@些表達與闡釋,顯示出本書的時代擔當。
概言之,《匠心致遠》是立足中國工匠,講述了中華工匠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現(xiàn)了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對世界講清楚中華工匠文明對于文明的重要性,也就是對世界講清楚中國是什么樣的文明和什么樣的國家。只有這樣,才能促使世界讀懂中國、讀懂中國工匠、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華民族。換言之,《匠心致遠》就是借助中華工匠文明講述中國故事的好書。從這個意義上說,本書的學術意義和社會意義是深遠的,他用一種獨特的學術視野和闡釋方式為展現(xiàn)中華文明作出了一個學者的回答與貢獻。
潘天波將中華工匠文明的內涵與外延、代表性工匠技術于古老中華大地的醞釀與創(chuàng)造及其向世界、向現(xiàn)代的傳播嬗變做了通俗易懂又不失學術根據(jù)的精彩講述,這是對中華文明闡發(fā)的新貢獻。 (咸寧日報綜合)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畢淑敏:一生難忘“洞茶”情
下一篇:
背影
咸寧新聞網(wǎng)訊 (記者周萱)將于本月底舉行的第四屆“錦華杯”中華司儀主持大賽全國總決賽暨中國咸寧金秋婚慶文化節(jié)籌備工作...
要深刻認識和把握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一“本來”,提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標識,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與馬克思主義相融...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強調:“必須繼續(xù)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
系列解讀之五:這個“相結合”,蘊含生生之道新華網(wǎng)記者王子暉【學習進行時】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是一篇光輝的馬克思...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jīng)驗的決議》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比新文學同仁都要早,在1917年2月李大釗便發(fā)表過一篇《可憐之人力車夫》,除了憐憫體恤之外,李大釗提出了不少切實的措施來...
畢春月《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新聞史研究》系列王美芝?編著人民日報出版社? ? ?學黨史,不能不學黨的早期新聞史。二、三卷講述...
中華法文化雖遇百折而不撓,勇克時艱,代有興革,形成了內涵豐富、特點鮮明、影響深廣的中華法文化體系,并因其連續(xù)性、特殊...
□莫礪鋒?在中華先民的生活中,對詩意的追求是最顯著的民族特征之一。在我國漫長的詩歌曲譜中, 《詩意人生》著重挑選了六位...
喜看欣欣國運旺,共迎盛誕興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