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祥志
五七干校是共和國一段不可忘卻的歷史,咸寧向陽湖則是其中最具典型意義的篇章。
今年恰好是李城外搶救挖掘、宣傳研究向陽湖文化30周年的節(jié)點,他把30年歲月的塵與土,揮灑在10萬公里咸京路上的云和月,用上千萬字的文章,和兩千多首舊體詩詞的文化起重機,打撈出半個世紀前的歷史沉船,成為當代文化史上最為昂貴的文學腳本。
一、定格在歷史天空的咸寧向陽湖
李城外創(chuàng)立了向陽湖文化,向陽湖卻改寫了李城外的命運走向,這是一場怎樣的曠世之戀!
(一)一圍煙雨驚百里的關(guān)陽湖
向陽湖原名關(guān)陽湖,時屬咸寧地區(qū)咸寧縣(今咸安區(qū))甘棠人民公社轄區(qū)的古云夢澤。水面達1.5萬平方公里,是一個以王家寨湖、張家湖為主體的大小湖泊、塘堰、溝壑相連的沼澤濕地。史上關(guān)陽湖面積雖小,卻位置顯要。它橫跨咸寧、嘉魚、武昌三縣,向以“一圍湖煙驚百里”而馳名古今,與鄂東的梁子湖連成東西姊妹湖。1968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調(diào)集了沿江縣域的咸寧、蒲圻、嘉魚、武昌和部分外省的數(shù)萬民工圍湖墾荒。圍墾面積4萬多畝,見證了那個時代集體制度所釋放出來的人定勝天的勞動熱情和英雄氣概。
其時,一場史無前例的政治運動正席卷著中國大地的各個角落,如火如荼,蕩滌著每個人的靈魂。1968年5月7日,為紀念毛主席“五七”指示發(fā)表兩周年,黑龍江省柳河成立了中國第一所五七干校,隨之全國效仿,最終連各地黨校都紛紛更名,歸屬“五七”。中央機關(guān)先后在全國18個省市創(chuàng)辦“五七干?!?06所,各地縣區(qū)更是趨之若鶩,最多時達1497所,從上到下幾十萬黨政干部和知識分子輪番進校改造。次年春,關(guān)陽湖這片可容納幾千人共同勞動統(tǒng)一管理的地方,便鎖定了文化部五七干校先遣隊的目光。
太陽是能關(guān)得住的嗎?誰敢關(guān)押太陽呢?這是一個十分敏感的政治問題。于是有人提出把關(guān)陽湖改成向陽湖。一字之差,充分體現(xiàn)了當代文化人的政治智慧。從此,咸寧向陽湖便與中國文化人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1969年秋到1970年5月間,文化部系統(tǒng)的十多個單位6000多名文化干部(含部分家屬子女)拖兒帶女從千里之外的首都北京,分期分批來到剛剛完成圍墾的向陽湖,在改造大自然中改造自己!在這支浩浩蕩蕩勞動大軍中,至少有幾百名現(xiàn)當代文化藝術(shù)界最有影響的文化精英。在經(jīng)歷了日復一日無休無止的學習、勞動、開會、批斗后因林彪之禍而得福。1974年12月宣布解除勞動,全部返京。
歷史教訓對人類的教益,常常比歷史經(jīng)驗更為深刻。
然而不可思議的是,這樣一個長達四年,關(guān)涉6000文化人命運的大事件,在此后波瀾壯闊的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二十年間,竟然是那樣的風平浪靜水過無痕。甚至在風扉一時的傷痕文學中都很難找到與之媲美的五七干校題材的力作。
(二)無法逃離的文學宿命
1994年初,《咸寧市志》一條不足百字的“大事記”被李城外偶然發(fā)現(xiàn):1969年3月,文化部6000多名文化干部集體下放咸寧向陽湖勞動改造……。6000人吶,整整兩個獨立團的建制,那是何等壯觀的場景!
如此重大的歷史事件,卻被歷史如此地輕描淡寫!
李城外被深深地震撼。是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激動和振奮,還是對文化人的敬畏和責任?連日來,屈原的仰天長嘆,蘇軾的杵杖沉吟,歷史上眾多文化人的遭遇斷想,夾著向陽湖的潮水追逐和沖擊著一個坐臥不安的靈魂。一個正常人瞻前顧后的政治權(quán)衡被一腔文學夢想的沖動徹底顛覆,炙手可熱的地委書記秘書的大好前程被這無邊的遐想蕩然淹沒。李城外毫不猶豫地鼓起了他追尋探究文化名人下放咸寧的心路歷程。從此 ,一個文學愛好者的執(zhí)著追求便同6000文化人的命運息息相關(guān)。不遺余力地推介向陽湖,成為他義不容辭的使命,也是他一生都無法逃離的文學宿命。
這是文化部門的義務,還是政府部門的職責?但絕不是李城外的應負的義務和責任。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決擇!
中國“向陽湖號文化沉船”的打撈,就是在這樣毫無準備的沖動下,由一個毫不相干的人拉開了沉重的歷史帷幕。
擺在他眼前一串串熟悉的姓名,曾經(jīng)都是他仰望的星斗。而今要在自己的手上把他們定格到咸寧的歷史天空,剛過而立之年的李城外充滿了興奮和自豪,更為焦慮的是不能自主的時間和和無法推脫的本職工作。作為地委書記的秘書,面對每天滿負荷的工作安排,李城外清醒地認識到,沒有領導安排,向陽湖文化的試水打撈,只是一句空話。他絞盡腦汁地思謀著如何打開領導認可的這道門禁。
千里之外的首都北京,幾百名各路文化精英,先采訪誰,后采訪誰,不同身份的采訪對象、采訪內(nèi)容以及不同的提問方式。這是一項十分龐雜而又細致的工作,是采訪能否順利成功的關(guān)鍵。
有幸的是,多年的秘書工作似乎都是為向陽湖準備的。李城外輕車熟路把采訪的每個細節(jié),具體要求以及聯(lián)系、提問、錄音、拍照、題字、整理、寫作、發(fā)表的系列程序設計,填滿了他的每個法定節(jié)假日和每個三更燈火五更雞的爭分奪秒。把每個采訪對象的年齡、住址、電話、職務等個人信息以及重點對象的重點著作,寫成了幾萬字的訪前筆記。為此,他多次深入他們曾經(jīng)生活和勞動過的甘棠、祝家垴、“四五二高地”、五七干校校部、檔案室等地,觀看舊址,查找資料,找村民座談,感受現(xiàn)場。六個多月的初步了解和緊張準備,一個更為緊迫的現(xiàn)實問題又擺到了他的面前:幾百個重點采訪對象中半數(shù)以上都入耄耋之齡,不少人已經(jīng)開始了以醫(yī)院為家的生命倒計時。這是一場與死神賽跑的文化搶救。
1995年4月28日,一場持續(xù)十年之久的文化名人的拉力網(wǎng)式采訪終于開始。首訪選擇的是著名詩人臧克家。老詩翁當時已是90高齡,50部著作等身的文化泰斗,與毛主席詩交甚篤,曾是勤政殿的座上賓。他全家下放向陽湖,既有代表性,又具影響力。兩個多小時的采訪竟成為他們敞開心扉的聊天。臧老似乎很久沒有得到這樣酣暢淋漓的宣泄,仍感意猶未盡,臨行前欣然命筆,題寫了俊朗的“憶向陽”三個字。接著,李城外又乘興采訪了中央文史館館長蕭乾、文潔若夫婦,文化部原代部長周巍峙、王昆夫婦等。出乎意料的是,面對年輕的李城外,這些文化巨匠竟沒任何人端架擺譜的拒絕采訪,塵封20多年的歷史像一壺壺歲月老酒終于啟窖開壇。
全國文聯(lián)主席周巍峙接受采訪
消息象無形的廣告在文化部所屬各單位迅速傳開,在每一個當年“向陽湖人”的家里引發(fā)熱議。特別是文潔若老師主動為李城外開列受訪名單、地址,聯(lián)系電話和約訪時間。為后來的采訪開啟了一個家家傳遞,人人等待的專訪模式,消除了名人難訪的后顧之憂。一大批中國當代文化大家,過去都只能是書里謀面,夢中仰止,而今卻都成為自己的訪談對象。他不敢有絲毫的懈怠。每訪一人,總抱虔誠的崇敬之情求教,總以晚生的禮拜之態(tài)聆聽,認真記錄,深切感受?!跋虒巵砣肆恕?,這句極為普通的話成為當時在文化部門廣泛流傳的接頭熱語。此情此景有如潰口的河水猛烈沖擊著李城外的心岸,每一次采訪都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巨大的歷史負重感和社會責任感有如兩條粗大的繩索將李城外的“向陽情結(jié)”越捆越緊。
沒有什么比這件事更加重大,更加緊迫,更有意義。
心無旁騖的決心、信心,為李城外在此后數(shù)十年間往返數(shù)萬公里的咸京路上鋪就了一條義無反顧的高速專軌。李城外在久違的歷史和緊迫的現(xiàn)實中交替穿越,在不斷思考和不停奮筆中不倦地打撈,先后采訪在向陽湖生活過的京城文化名人300多名,有的重點采訪,多次上門,成為莫逆神交。
隨著采訪的不斷深入,他深刻地認識到,向陽湖文化的搶救挖掘,采訪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它沉重的歷史價值注定了這是一場思想搏擊的持久戰(zhàn),更是一次文化正本的接力賽。
按照預定方案,每天采訪五、六個人,每采訪一人必須寫一篇專訪文章,每個采訪對象也須索請一篇回憶文章和一幅題字。白天一家一家的上門采訪,晚上又得爭分奪秒地整理錄音,追寫日記。并根據(jù)不同對象、不同內(nèi)容草擬不同的采寫初稿。常常是夜半不眠,凌晨即起。更加入微的是事后的約稿催收,用稿回復,逝者慰問,春節(jié)祝福等感情聯(lián)絡,在那個還沒有微信的年代,他都是一人不漏,一絲不茍,親自寫信,及時寄發(fā)。最多一天寫信200余封。每到年節(jié),妻子兒子全家上陣,貼郵封口,用麻袋打捆封件,批量寄發(fā)。三十年來,他先后撰寫“向陽湖文化人采風”記敘性散文200多篇,創(chuàng)作以向陽湖文化為主體內(nèi)容的格律詩詞2000多首,匯總向陽湖工作日記6000多條,收錄向陽湖文化名人回憶錄200多篇,匯編向陽湖文化人80多人的詩詞200多首,收集全國各類向陽湖文化研究文章500多篇。出版向陽湖文化專著十余卷,計有《向陽湖文化人采風》(上下)、《向陽情結(jié)——文化名人與咸寧》(上下)和《話說向陽湖——京城文化名人訪談錄》《向陽湖紀事》(上下)、《向陽湖詩草》《向陽湖文化研究》《城外的向陽湖》(上下),及《向陽軒詩稿》和續(xù)編,成為研究中國五七干校文化時間最早,內(nèi)容最全,資料最原始,編排最系統(tǒng)的“紙上博物館”。從屈原的《離騷》《天問》,蘇軾的前后赤壁兩賦,到6000之眾的文化軍團集體記憶,中國文化名人的歷史坐標已經(jīng)插進了咸寧向陽湖。李城外也因此當之無愧地成為我國五七干校研究第一人。
(三)欲說難休的真情告白
是李城外拯救了向陽湖,還是向陽湖成就了李城外?這是一個欲說難休的話題。但無論怎么說,向陽湖真的被李城外復活,而李城外也的確被向陽湖帶火了。
挖掘采寫向陽湖的終極目標是為了還原干校的歷史真實。從某種意義上說,向陽湖的宣傳推廣是一個比挖掘采寫更為復雜而又艱巨的過程。因為這不是他一個人能夠獨立完成的工作。對此李城外早有預案。他深知京城文化名人的專題系列報道不僅是增強和擴大咸寧對外知名度和影響力,也是地方新聞媒體求之不得的最具史料價值的獨家新聞。他鉚足勁頭,從標題到主題,從人物到內(nèi)容,從文章到圖片,反復推敲,力圖以一炮打響的新聞效果和社會影響,打出領導重視,媒體支持、北京滿意的前三板,爭取后續(xù)工作的“制聲”主動權(quán)。
作為地方黨報,他們早想給嚴肅而又沉悶的版面打開一扇清新的窗口,就是苦于找不到合適的題材和像樣的文章。未料此想一出,竟與日報一拍即合。他們主動提出在《咸寧日報》首辟“向陽湖文化人采風”專欄,并特約李城外為專欄作者。
1995年5月20日,京城文化名人訪談錄的系列報道在《咸寧日報》周末版隆重推出,首篇登載了洋洋3000多字的老詩翁臧克家的專訪文章,并配發(fā)了臧老的照片和題字。一時間街談巷議城鄉(xiāng)翹指。接著又趁勢而進特辟新欄,專載向陽湖文化名人回憶五七干校的文章。主客互動,交替安排,圖文并茂,遙相呼應,連載五年,共發(fā)表人物專訪100多篇,約請回憶文章60多篇,發(fā)稿近百萬字。創(chuàng)下國內(nèi)媒體連載時間最長、文章篇目最多、涉及領域最廣、專訪名氣最大記錄。一時轟動荊楚牽動京畿,熱了向陽湖,火了咸寧報,只是苦了李城外。除開正常工作外,他每天都要緊張有序地與京城的熱線聯(lián)系和深夜的埋頭寫稿。從此機關(guān)內(nèi)外的朋友們都直呼他北京“李旋風”,咸寧“李向陽”。
咸寧黨報的高調(diào)先聲不僅鼓舞了大批北京文化名人對沉寂多年的向陽湖往事的追憶和寫作,更是攪動了媒體的競相追逐?!毒蓬^鳥》,湖北日報、中華兒女,傳記文學、新文學史料、新華文摘,作家文摘直至人民政協(xié)報等十多家報刊先后以專欄、???、連載、轉(zhuǎn)載等不同方式,連篇累牘的刊登報道李城外的向陽湖文化人專訪和文化名人的向陽湖回憶文章,在當時產(chǎn)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向陽湖文化成為家喻戶曉的大眾文化,《向陽湖文化人采風》還被北京大學列為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生必讀書目。十年的搶救鉤沉挖掘采寫,十年的學術(shù)研究宣傳推廣,向陽湖被炒得風聲水起,李城外又趁勢而上,先后發(fā)起成立了湖北省向陽湖文化研究會和“中國五七干校研究中心”,還創(chuàng)辦了五七干校資料收藏館,主編會刊《向陽湖文化報》,并策劃發(fā)行“向陽湖文化名人風采”紀念封。同時,開發(fā)和保護向陽湖的呼吁也成為全國政協(xié)提案和人大議案。2013年5月,向陽湖文化名人舊址作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獲國務院批準,成為最年輕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馬不停蹄的文化苦旅
2011年,李城外編著的《向陽湖文化叢書》榮獲全國城市出版社優(yōu)秀圖書一等獎,《話說向陽湖——京城文化名人訪談錄》榮獲第五屆冰心文學獎,并出版了日譯本。接著他又以中國五七干校第一人、向陽湖文化研究專家的身份,先后被聘為武漢大學、湖北開放大學和湖北科技學院兼職教授,湖北省委黨校碩士研究生導師,并擔任了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建設項目學科帶頭人。
向陽湖文化也跟隨他的足跡走出咸寧,走出湖北,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2013年,經(jīng)過近20年的采寫、宣傳、研究后,李城外的向陽湖文化高端講座之旅正式啟程。在各大高校留下一串深深的足印。
5月29日,別開生面的國家行政學院第59講隆重開課。李城外被破例邀請,走上了這個全國行政學院的最高殿堂,“向陽湖文化”和“五七干?!边@個新鮮而又陌生的概念,被李城外的《五七干?!埠蛧欢尾豢赏浀臍v史》首次解密而走紅。闊大的講學大廳,吸引了“30后”、“50后”、“60后”、“70后”和“80后”的五代同堂濟濟一廳。
同年8月3日,湖北圖書館“長江講壇”迎來了他的《話說新增國保——向陽湖文化名人舊址》的講座,完成了他在長江講壇從長期聽講到主講角色的華麗轉(zhuǎn)身。
2014年12月21日,李城外應邀到湖北省委黨校,舉行了該校實施雙導師制度以后的第一次碩士研究生專題講座。他的《歷史在這里沉思——話說向陽湖文化名人舊址》,成為研究生們的熱門話題,還被評為全省黨校系統(tǒng)精品課。
2015年5月26日,李城外又從學員變成教員,登上了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學術(shù)會議中心。他以《中共黨史研究的一片新天地——向陽湖》為題,娓娓講述了“一個時代的新生事物,一個人的文化苦旅,一代人的向陽情結(jié),一門值得研究的學問”向陽故事,贏得了陣陣掌聲。
2018年秋,李城外隨湖北省“抗日戰(zhàn)爭在世界反法西斯國的作用地位研究”學術(shù)交流團,赴英國牛津大學考察和學術(shù)交流。李城外向校圖書館贈送了《向陽湖文化叢書》和《走進咸寧》,并作了《蕭乾對二戰(zhàn)歐洲戰(zhàn)地宣傳的重要貢獻》的主旨發(fā)言,受到英國歷史學者杰瑞、塔克木拉的熱情稱贊。
他用30年的執(zhí)著,把自己同六千中國文化人一起定格在了中國文化的歷史星空。
二、一個民間研究機構(gòu)難以承載的歷史之重
30年的向陽擊水,彈指一揮間,以向陽湖為代表的五七干校文化的挖掘、推廣和研究已成全國標桿,中國五七干校的全面系統(tǒng)研究才剛剛起步任重道遠?;讋傔^,政任甫卸的李城外,在傳統(tǒng)文化全面復興的春風里,又輕裝上陣躊躇滿志地走進了向陽湖文化研究的深水區(qū)。
(一)模棱兩可的迷茫
在同京城文化人的采訪接觸以及向陽湖文化研究的過程中,李城外和他的朋友們常常遇到一些思考的困擾和研究的路障。
1.疏散與保護。在相當文化人的印象和記憶中,下放向陽湖與“中央一號令”密切相關(guān),于是便有疏散保護之說。1969年3月珍寶島事件爆發(fā),蘇聯(lián)在中蘇邊境屯兵百萬。3月15日毛澤東主席發(fā)出“要準備打仗”的號令。9月底局勢進一步惡化。10月中旬毛主席又提出“中央領導同志都集中在北京不好,應該分散一些。一些老同志可以疏散到外地?!?0月17日,林彪對部隊作出了“加強戰(zhàn)備,防止敵人突襲”的指示。18日總參謀長黃永勝以“林副主席一號令”形式向全軍下達了這個命令。同時周恩來總理也對國家機關(guān)作了相應安排。不少中央領導也及時疏散各地。這就是“一號令”疏散和保護的基本由來。全國大辦五七干校,是否與“一號令”有關(guān),機關(guān)干部大規(guī)模下放勞動是否是戰(zhàn)時的戰(zhàn)略保護措施,似乎仍需求證。
2.避難與受難。李城外主編的《向陽湖紀事》收入100多篇咸寧五七干?;貞涗?,親歷者訴說了他們在向陽湖的崢嶸歲月。為何還有“避難”之說呢?誠然,在向陽湖生活了三年的著名記者、翻譯家蕭乾,在給李城外的題詞中就是這樣表述的:“向陽湖是文革時期我們的避難所”。原來在下放咸寧干校的6000人中,還有部分由中央專案組轉(zhuǎn)過來的“老運動員”。他們是頭戴“17年文藝黑線”的反動學術(shù)權(quán)威、歷史反革命和牛鬼蛇神的政治高帽,自然罪孽深重,直接面對中央專案組。三年反右的磨難,三年文革的沖擊,掛牌游街,人格掃地,受盡折磨。他們不怕勞動就怕運動,不怕蚊子叮咬就怕惡語傷人。他們渴望回到清新的田野,與質(zhì)樸的農(nóng)民同衣食,與同罪的難友共患難,對于長期受隔離審查的他們等于重新得到了身心的解放。當他們終于看到下放咸寧的榜上有名時,竟如范進中舉般的興奮,恍如隔世的今天,有誰能理解這種無法言狀的描述,歷史是真的不能遺忘??!
3.結(jié)合與改造。到基層體驗生產(chǎn)勞動和工農(nóng)大眾打成一片,通情達理的廣大知識分子是能夠理解和接受的。無論是政治設計還是實際結(jié)果,在眾說紛紜的歷史拷問中,有著作為毛澤東主席當時深遠的政治思考。特別是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引發(fā)的與黃炎培政權(quán)周期的“窯洞對”,已經(jīng)成為緊繃毛澤東思想深處的政治琴弦一刻都沒有松過。早在 1949年月3日23日,黨中央從西北坡向北京出發(fā)迎接全國的勝利,毛澤東視為進京趕考,并向人民保證一定要考出好成績,決不當李自成。此后的歷次政治運動,無不以此為憂。直至文化大革命的爆發(fā),毛澤東直言不諱的指出:無產(chǎn)階級專政條件下的繼續(xù)革命就是要革革命者的命,主要目的就是要防止黨內(nèi)的修正主義和資本主義復辟。尤其是對于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文化教育戰(zhàn)線,他反復強調(diào):“教育要同勞動生產(chǎn)相結(jié)合,知識分子要與勞動群眾相結(jié)合”。五七干校的普遍設立和知識分子下放勞動應該都是這一理念的產(chǎn)物。他堅信人和大自然都是可以通過改造而轉(zhuǎn)變的。但是,無論偉人的主觀愿望是多么的正確和美好,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給社會帶來的動亂,給國家?guī)淼臑碾y,給人民帶來的痛苦的客觀事實是毋庸置疑的。
4.“金礦”與“圣地”。打開網(wǎng)絡,所有的文字和圖片中,向陽湖與李城外已經(jīng)成為一個自動生存不可剝離的固定詞組,而點擊率最高的莫過于“金礦”二字。其含金量是經(jīng)過李城外提純的足赤經(jīng)典。它是中國知識分子“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情懷,忍辱負重、豁達寬容的胸襟,守身克己、憂國憂民的精神化石”。是名副其實掘之不盡的“金礦”,但有人把它視為“圣地”,恐失偏頗。圣地者乃宗教信仰或革命理想的向往之地,一如基督教的耶路撒冷,革命圣地的延安。向陽湖則不可同日而語!
“客觀記錄事實,真實反應歷史”,與《關(guān)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精神保持一致。這是李城外在向陽湖挖掘鉤沉,搶救采寫中始終堅持和把握的基本原則。然而向陽湖文化早已進入成果研究階段。研究就必須要談古論今說人議事。研究向陽湖就要論及五七干校,研究五七干校又肯定要涉及文化大革命,研究文化大革命勢必要聯(lián)系到具體人和具體事。雖然黨的歷史決議已經(jīng)對文化大革命作了全面否定。然千秋功罪,可與評說,政治風險,誰來承擔?這是向陽湖文化研究必須面對的現(xiàn)實,卻又是一時揮之不去的困惑。
(二)沒有對手的論戰(zhàn)
無論是政治取向還是文化取向,無論是官方視角還是民間視角,無論是主觀愿望還是客觀效果,對向陽湖文化社會歷史的價值認同是高度一致的。然而,沒有想到竟有一位王姓博士卻在千里之外的南京發(fā)出了一聲高分貝的時代雜音,成為李城外的向陽湖文化研究中一段饒有興味的插曲,至今讀來仍感淋漓酣暢,耐人尋味。
1996年11月18日,《嶺南文化時報》突然登出一篇《還有什么不能賣》的署名文章。指責咸寧“借文化搭臺,為經(jīng)濟唱戲。讓文化名人過去因政治在咸寧受辱,而今又為咸寧經(jīng)濟再次受辱”等等。言辭犀利,筆鋒直指李城外和他的向陽湖文化研究。正在北京采訪中宣部原部長鄧力群的李城外,當即列舉了幾十位京城文化人的回憶文章,以及張惠卿、陳早春、沈鵬等政協(xié)委員“充分肯定咸寧開發(fā)向陽湖文化資源的成績,建議文化部和湖北省委給予重視支持”的全國政協(xié)八屆會議上的聯(lián)合提案等大量事實,在《嶺南文化報》絕地反擊,連續(xù)發(fā)表《還有膚淺不能賣》《還有粗暴不能賣》《還有偏激不能賣》的反駁文章。針對文中的主觀臆斷,以“明知故問、以訛傳訛、改頭換面、張冠李戴”的高調(diào)辣語,理直氣壯,直擊要害。特別是文中用語,詞華閃爍。如“君子好名,取之有道”的嘲諷,“以此為鑒,下不為例、權(quán)當內(nèi)參,贈君一閱”的幽默,“可以考慮將一時偏激的小王同志列為統(tǒng)戰(zhàn)對象”的詼諧等等,頗有當年魯迅論戰(zhàn)之風。李城外的凌厲攻勢,僅一回合就讓對手偃旗息鼓,啞口無言。
為正視聽,秉持公道,各地文壇悍將也紛紛披掛頻頻出手。著名學者王春瑜意猶未盡,接過李城外的話題,更加嚴厲的指出:“還有健忘不能賣”。青年作家孫立峰建議在向陽湖建一座“干校紀念村”,屆時請他們來看看,村里還有什么不能賣?《羊城晚報》還以《干校文化能否開發(fā),向陽湖畔風波驟起》為題,作了推波助瀾的連續(xù)報道。
李城外和向陽湖的話題,是一場沒有對手的論戰(zhàn)。當然,李王之爭,絕非個人意氣之私憤。若干年后兩人在南京一晤,握手言和,便是明證。
(三)走向深水區(qū)的探索
今日看來,如果不是李城外當年的一念之篤,可能成為中國當代文化史上的百年之憾。
咸寧向陽湖已經(jīng)成為全國五七干校中,原貌保留最完整的干校。在縱橫九平方公里的湖叉上,干校學員自己燒磚燒瓦建造的五七區(qū)、窯廠區(qū)、紅旗區(qū)、向陽區(qū)89棟住房并排依立;集體修筑的湖堤、道路和紅旗橋、向陽橋完好無損;冰心、馮雪峰、沈從文、臧克家、陳白塵、蕭乾,郭小川等文化大師們用過的蓑衣,斗笠、鋤頭、鐮刀、犁耙,水泵等勞動工具4000多件原封不動;200多幅當年開會學習、放牛放鴨、插秧割谷、演出節(jié)目、批斗大會等照片、畫作栩栩如生;被當時喻為“潛在寫作”的百萬字日記,千余封家書被完整保存……。而今,建筑面積達9000平米的向陽湖文化名人博物館已經(jīng)建成開放,海內(nèi)外前來參觀者絡繹不絕。
向陽湖文化名人博物館
咸寧向陽湖文化研究向中國五七干校文化研究拓展,把五七干校文化研究同文化大革命研究接軌,這是李城外順理成章的研究思路。完成這條路的挖掘,研究和拓展他花了整整二十年。為此他收集和購買了有關(guān)文化大革命及與五七干校相關(guān)的大量史料,閱讀研究并寫下了幾十萬字的讀書筆記。同時還實地考察了寧夏石嘴山、黑龍江柳河、上海奉賢、江西進賢、河南信陽等全國各大五七干校,與各地同仁交流,把五七干校文化研究推向了文化大革命研究的前沿。因為這個原因,當今文壇還沒有人像李城外對老五七戰(zhàn)士及子弟那么熟悉,親密無間。在京城文化圈內(nèi),也許有人不太了解咸寧,但幾乎沒有人不熟悉向陽湖,沒有人不關(guān)注李城外。國學大師任繼愈曾經(jīng)說過:“后來人如寫文化大革命史儒林傳,這是一批極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此種野史的真實性或為正史所不及”。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讓岳陽樓記名垂千古,蘇東坡的前后赤壁賦更具歷史穿透和影響。能否把已建成的咸寧向陽湖博物館擴展為中國五七干校博物館,這是李城外走向深水區(qū)干校研究的深層思考,或許也是咸寧走向外部世界的快速通道,但是這是一個民間研究機構(gòu)難以承載的歷史之重。
2008年,向陽湖文化被載入《中國文學編年史(當代卷)》,2012年,武漢大學主動與咸寧市政府簽約,共建向陽湖史跡與文化名人研究中心。2021年,咸寧市還成立了向陽湖中國文創(chuàng)產(chǎn)業(yè)聚集區(qū)建設領導小組。厚重的向陽湖文化,正在著力推動風帆正滿的咸寧艦!
三、業(yè)余時間擠出來的輝煌人生
高爾基說過:人生很多奇跡都是業(yè)余時間造就的。
一個人每年大約有1400多個小時的業(yè)余時間,占正常工作和休息的三分之一。李城外研究向陽湖文化的輝煌成果,就是在別人喝咖啡、打麻將的業(yè)余時間里擠出來的。
(一)一介文弱書生的首秘之路
1982年,李城外以通山縣文科狀元的成績考入首屆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畢業(yè)后被安排到了通山縣委辦公室。
命運的編程無法改變血統(tǒng)的走向。解放前他的外祖父在縣政府當過秘書,建國后他父親在人民政府做過秘書,現(xiàn)在他的哥哥剛從縣委秘書任上提拔離去,他又接棒而來,走上了秘書崗位。祖孫三代四人在同一個地方的同一個位置先后行走?!懊貢兰摇钡穆∈⒓衣曉诶罴易迳溪氁?,咸寧政壇亦恐無二。
縣委辦公室是培養(yǎng)領導干部的熔爐。秘書工作主要是為領導服務。這種身份,要么是人才,能寫會來事,要么是奴才,聽話會做人。這“兩才”恰恰都是剛出茅廬的李城外人性中的胎生缺質(zhì)。他踏進了一塊進退微谷的兩難沼地,既不會觀顏察色,又恥于阿諛奉承。且才氣太顯有患同僚之惡,傲氣太露最是領導用人大忌。其實他只是一個喜歡讀書,喜歡做文章的本色書生。壓根就沒有想過要做什么官,當時最大的奢望就是將來有一天能夠去縣文化局當個副局長。
權(quán)利沒有野心欲望的燃燒,就會為權(quán)所累。因此他在縣辦工作的五年,就屬于無足輕重的邊角余料。縣辦幾個科室除開接待科沒有輪值外,秘書科、文書科、辦公室、政研室跑了個遍。與他同時進來的,甚至在他后來的同事們大都先后提拔了科長副科長,有的甚至到鄉(xiāng)鎮(zhèn)和科局執(zhí)掌一方了。李城外卻還是肩扛“白板”的一身悠然。只是有時到基層調(diào)研,下面的同志客氣到喊他主任、科長時,也會偶在心頭略過一絲無奈的尷尬。沒有想到1990年5月的一天,突然接到地委組織部的調(diào)令,李城外調(diào)到咸寧地委政策研究室。更沒有想到的是,幾個月后,通山縣委書記萬維東調(diào)任咸寧地委副書記,因為是通山老鄉(xiāng),無論是語言的交流,情況的熟悉,還是文才的賞識,人品的共識,李城外便別無選擇的成了老領導的秘書。尤其沒有想到的是僅一年之后,萬維東又升任咸寧地委書記,李城外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咸寧地委的首席秘書。
命運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瞬間聚首,稍縱即失,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把握得住的。
李城外深知寫向陽湖是需要大把時間的。而他就是一個書記秘書,最做不了主的就是自己的時間。因此在當時,萬書記的同意與否是向陽湖能夠重生的關(guān)鍵。讓李城外完全沒有想到的是,當他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向萬書記匯報自己想法時,萬書記竟毫不遲疑的表示了贊賞和支持。他說:“這是好事啊,既宣傳了文化名人,又擴大了咸寧影響,一舉兩得嘛!”接著,萬書記還興致勃勃地說,咸寧經(jīng)濟塊頭不大,歷史文化還是厚實的,關(guān)鍵是宣傳不夠。岳陽樓不就是得名范仲淹的一篇《岳陽樓記》嗎?
正是因為有了萬書記的認可,在此后幾年緊鑼密鼓的的穿梭采訪中,李城外才得以在京城的大街小巷里來去自由暢通無阻。書記的重視支持如虎添翼,個人愛好成為政治責任,動力壓力倍增。短短的幾個月時間,李城外以驚人的速度在省市主流媒體,連篇累牘的開辟專欄,把個小小的咸寧炒得沸沸揚揚,街談巷議,不僅迅速拉近了京城荊楚與咸寧的感情距離,也加快了地委行署領導開發(fā)向陽湖的決策共識,更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認同和支持。省委主要領導前來視察,省長還專門題詞。彼時萬書記還前瞻性地提出“編寫一部反映向陽湖文化名人勞動生活的書,拍一部相關(guān)專題片,開一次座談會,建一個紀念館,立一座文化碑林”的“五個一”的設想,成為后來向陽湖文化資源開發(fā)的的基本思路。
(二)李“三癡”的命運注腳
李城外一生愛書、愛詩、愛向陽,愛得執(zhí)著癡迷,一如愛其妻子。人稱李“三癡”。
“書癡”成就了他的未來。2014 年以來,李城外先后獲得湖北省首屆長江讀書節(jié)的“十佳藏書之家”、湖北省全民閱讀辦的“全省十佳閱讀推廣人”、藏書報的“全國十大藏書人物”、全國“書香之家”等榮譽稱號。這是他無數(shù)榮譽中更在乎的社會評價。
走進他的家,就是進了一座圣潔而典雅的圖書館。不少京城和各地文朋詩友,只要是來到咸寧都會慕名前往酣暢一覽,無不嘆為觀止。
這是一棟與筆架山等量齊觀的11樓住宅,上下三層,集住宅、藏館、花園于一體。李城外幾次搬家,最愁的是書多房小,做夢都想有個像樣的書房。2011年市醫(yī)院職工分房,身為兒科專家的愛人萬致婷深知丈夫的心思,一直與單位同事反復協(xié)商,最終以置換方式將頂樓的11、12兩層盤攏一并買下,圓了他的書房夢,才有了今天聞名遐邇的“向陽軒”。從書架到書房是李城外藏書的一個空間革命,而從個人書房到私家藏館卻是向陽湖文化品質(zhì)的騰升。2012年,經(jīng)民政局部門批準,“城外中國五七干校資料收藏館”正式掛牌。這是中國首個“五七”干校研究資料的民間收藏館。在400多平的書房內(nèi),100多架書柜上,整整齊齊,滿滿當當?shù)臄[放著各種門類有影響的經(jīng)典書籍三萬余冊。僅向陽湖以及中國五七干校的各類圖書1000多冊,老照片1500余張及大量音像資料。冰心、張光年、臧克家等文化名人的題字、書信、手稿100多篇,全國各地干校檔案100余卷。迄今為止,已有數(shù)百名家,各界朋友登樓閱賞。
“買書成癮,藏書成癖,讀書成癡”,是李城外從小養(yǎng)成的習慣。家人朋友都叫他書蟲。少時家貧無錢買書,13歲就去縣圖書館自辦借書證。圖書館成為他的精神港灣,單身漢時代的業(yè)余時間在這里靜靜停泊,他的作家夢也在這里悄悄起航。在全民熱炒停薪留職經(jīng)商致富的喧囂時,他的精神財富已經(jīng)進入了豐衣足食的小康時代。15歲開始訂閱復刊后的《人民文學》,至今沒有中斷;《世界文學》《文學評論》《讀書》《新文學史料》《新華文摘》等上十種中國名刊,雖幾經(jīng)調(diào)動搬家,從創(chuàng)刊至今一期不缺的擺列在他密集的向陽軒書架上。參加工作后,“經(jīng)濟自主”的李城外把工資、稿費大都用來買書訂報刊。后來他到北京采訪的向陽湖文化名人的著作都是那時購買的。這也是他與那些雖從未謀面的大家們能夠一見就熟、一溝就通的重要原因。
生活中的李城外較為小氣,雖家藏名書萬卷,卻鮮見身著千元名牌。開會出差也很少給妻兒帶什么禮物。買書卻毫不吝嗇。1986年,月工資才只有30多元時,他卻借錢買了156元一套的《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至今成為佳話。有時周末到武漢逛新舊書店,不吃不喝過足“淘”癮,然后滿載而歸。他在中科院武漢圖書館工作的大姐偶借單位舊書處理之機,通知他廉價成噸購回。了解他的人都知道,李城外買書大方,捐書慷慨。每有單位或朋友開業(yè)慶典之邀,人家送禮他送書。迄今為止向市委黨校、市圖書館等單位贈書已達萬冊之多。2017年通山新建圖書館落成開業(yè),他精挑細選,一次捐送《向陽湖文化叢書》和電子版《世界經(jīng)典圖書館》及積蓄多年的“陳貨”3000余冊,也算了了他報答家鄉(xiāng)圖書館的夙愿。
“詩癡”成就了他的厚重。2019年咸寧詩界爆出一個冷門:李城外出版詩集了。此前從來沒聽說過他能寫舊體詩。厚厚的《向陽軒詩稿》,洋洋1000余首。僅從著名書法家、出版家林陽題寫書名,著名文史專家俞汝捷作序,中華書局出版的規(guī)格,就讓令人瞠目結(jié)舌。無疑,這是咸寧詩壇高原突兀而起的一座高峰。湖北科技學院、咸寧市作協(xié)及市詩詞楹聯(lián)學會,先后為他舉行了不同規(guī)模的座談會。專家作了統(tǒng)計分析:1993 --2009年135首;2010--2015年163首;2016年115首;2017年113首;2018年112首;2019年156首。后來至今每年200多首。新冠封城,每天一首。
他的鵲起詩名,詩壇似有不納。只有窮其詩路才能讀出其詩緣之深。父母是他走上詩文之路的第一位向?qū)АK贂r隨母親背誦的千家詩至今仍能脫口而出。單位每逢節(jié)慶,鄰居每有喜事,都是請他父親作對寫聯(lián),那光景便成為他走向詩詞的燈塔。18歲就通讀了清人沈德潛編著的《古詩源》等。到地委工作之初,家屬尚未隨調(diào),工作也相對單純。在漫長的靜夜中,他不失時機再一次走進古典詩詞的殿堂。先后通讀了《唐詩鑒賞詞典》和《唐宋詞鑒賞詞典》。前者共收錄全唐一代著名詩人196個,代表作品1105首;后者收錄兩朝詞作精品2000多闋,以不同題材和不同風格集中體現(xiàn)了唐宋兩代的輝煌詞路。他還將幾千首詩詞一絲不茍手抄一遍,隨后,又通讀了王力的詩詞工具書,以頂禮般的虔誠自覺完成了對中國詩詞精神的膜拜!縱觀城外詩路,從學詩到寫詩,在日積月累的沉積中堅守了二十年。從“手癢”到“噴井”,在每事必吟的爆發(fā)中揮灑了十年。一個會議一次講座,一條喜訊一則訃告,一次訪談會友,一次參觀游歷,即事即興無不成詩。而且“詩夢未因年齒減,含情總詠向陽湖”。向陽人向陽事,向陽喜向陽憂,盡在詩中。特別是凡其采訪過的向陽文化人,不管其職級高低,凡逝者都是即時緬懷,即寫即發(fā),寄托哀思。2022年底,李城外又以向陽湖文化事件為歷史背景,從五七干校的設立到消亡的時空順序,從先遣、中轉(zhuǎn)、燒窯、修橋、插秧、挖煤、養(yǎng)雞、打魚,到批判、受審、傲骨、轉(zhuǎn)機、回歸等全部歷史過程,一氣寫了57首絕句1624字,如訴如嘆,如泣如歌,全詩以現(xiàn)實主義的白描手法,真實地記述了那段令人刻骨銘心的歷史。題為《向陽湖紀事詩》,連同近年詩作共1000多首,出版了《向陽軒詩稿續(xù)編》。中華詩詞學會會長周文章破例作序,對李城外三十年來為中華詩詞的熱愛和堅守、傳承和傳布作了充分肯定,成為荊楚詩壇之驕。2020年他的抗疫詩斬獲全國大賽一等獎。龍年五月,第四屆紫荊花全球華語詩歌大賽貢獻獎,共五人摘桂,其中中國大陸兩人,李城外榜上有名。
“向陽癡”圓了他的作家夢。6000余名文化名人在咸寧勞動生活千日之久,24年過去,咸寧大地居然悄無聲息。李城外的心潮從此洶涌澎湃動蕩不安,悲憫的歷史情懷讓他義無反顧的踏上了一個人的“文化苦旅”。面對“不務正業(yè),自毀前程”的多方費解,他抱定“去留肝膽一向陽”的決心,一邊要隨叫隨到全力做好秘書工作的主業(yè),一邊要加班加點從零開始向陽湖的業(yè)余研究,日夜兼程,雙倍加壓。十年一把心酸淚,委屈求全只自知。從默默的思考,孤獨的尋覓,謹慎的試探到坦然面對,緊張采訪,拼命寫作。遇事只關(guān)向陽湖,逢人只說向陽湖。一天幾個朋友喝茶聊天,說到市直幾個部門一把手的變動,身處政要核心的李城外卻一無所知,視作新聞。而對咸安區(qū)委政府的人員調(diào)動卻十分關(guān)注,最擔心是誰來分管向陽湖文化資源開發(fā)。身邊的同事常有提拔調(diào)動,他從不為之所動,總是一句話:抓緊做好自己手頭上的事。有一段時間因地委主要領導變動,對向陽湖的事關(guān)注少了,報道停了。有人擔心領導換了,風向變了,向陽湖搞不成了。李城外卻淡定以對。他說不管領導熱不熱,關(guān)鍵是自己不能冷。向陽湖文化不是做給那個領導看的。他是官場的異類,身在官場,對仕途毫無興趣,卻對作家追求了一生,而今他已是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世界華文文學家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向陽湖圓了他的作家夢。
向陽湖文化是一團火,不僅燃燒著李城外的青春年華,同時閃耀著眾多文化志愿者們的生命之光。從2000年至今長達24年的漫長歲月里,是李城外身邊的這群鐵桿伙伴,以肝膽相照的朋友情誼,不離不棄的文化情懷,無怨無悔的無私奉獻,同李城外一起默默舉起他們業(yè)余生命的青春年華,把向陽湖文化的星星之火燒成今日的燎原之光。在每一次重大活動的商量策劃,方案制定,文件起草,組織實施,匯報總結(jié)的分工落實上,在每一個組織的成立發(fā)起,登記注冊,會員發(fā)展,工作聯(lián)系,資料收發(fā)的辦理中,在每一次會議的籌備,材料的準備,會場的安排,人員的通知,會議的記錄整理,領導、專家和媒體的邀請,吃飯、住宿以及車輛的具體安排落實上……都有他們匆忙的身影、歡快的筆跡和辛勤的汗水。在單位他們都是一官半職發(fā)號司令的大小領導,在這里卻成為有力出力,有策獻策,事事親為的文化義工。一半為城外精神的感動和影響,一半是向陽情結(jié)和文學愛好的勾連。李城外是向陽湖文化研究的旗幟,他們則是這面旗幟高高飄揚的扛舉人。打開向陽湖文化的文獻史冊,回看李城外百萬言日記中“出鏡”率最多的名字,瀏覽各種會議和活動與李城外緊密相隨的名單,拜讀向陽湖文化研究專集中密集而有分量的署名文章,最搶眼的便是孟緒龍、盧克清、高曉暉、元平、金禮山、羅勇、鄭光勇、王親賢、韓志,還有學生輩的胡武生、張磊、董芳、郭彧、廖詠絮、陳芳、劉雯等……他們是一排堅守在向陽湖文化研究潮頭最挺立的驚嘆號,是向陽湖文化的未來發(fā)展無法省略的記憶。
當然,向陽湖能走到今天,沒有歷屆省、市、區(qū)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是不可想象的。一屆接一屆的市區(qū)領導們擔綱著這曲向陽湖文化大合唱的總指揮。排除了雜音的干擾,保證了主調(diào)的昂揚。為向陽湖文化嵌進了正能量、主旋律的政治背書。同樣離不開的是相關(guān)部門的鼎力相助,特別是主流媒體以及湖北科技學院、武漢大學、湖北省委黨校等部門的推波助瀾,才使向陽湖文化的影響和輻射進入了21世紀的大幕全屏。
正是因為這些,在向陽湖岸那段風向偏航的日子里。李城外才能繼續(xù)前行,他用一個個不眠之夜,一筆筆滿腔熱血,一篇篇灑淚故事,攪動了沉寂的向陽湖。有好心的朋友提醒他:趁勢而上把自己的行政級別和待遇搞上去,將來更有利向陽湖高端發(fā)展。攀附在權(quán)利之樹的文化之花是難結(jié)長盛之果的。他婉轉(zhuǎn)謝絕了。也有關(guān)心他的上級領導,問他是否想調(diào)到武漢工作,無論個人還是向陽湖,發(fā)展平臺相對大些。李城外不是沒有想過,但向陽湖這桿旗幟誰來扛,關(guān)鍵是他龐大的研究開發(fā)計劃還有很多沒有付諸實施,他忍痛割舍了。1998年5月,市委啟動了一次省廳干部的報考,無論年齡還是政治條件他都是合適人選。無論組織還是家人朋友都一致勸進。如此結(jié)果、自己是風光了,向陽湖文化就半途而廢了。6000多雙期待的眼睛象太陽的黑洞在他心靈深處不斷放射掃描。誘惑是空前強烈的,斗爭也是異常激烈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又一次以同樣的理由放棄了世俗眼中燦爛的政治前途。在父親病重等重大家事中,幾次都因趕寫約稿沒有趕回,自己也深深負疚。在他的日記中多處看到:“寫好書是給父親治病的靈丹妙藥”。父親生前也多次叮囑“不要經(jīng)常跑來跑去,快點把向陽湖文化的書印出來是大事?!?010年清明節(jié),李城外提著沉重的《向陽湖文化叢書》,跪倒父親墳頭,以書當紙錢,告慰了在天之靈。
(三)“不務正業(yè)”的諸多榮譽
高爾基說過:人間很多奇跡,都是業(yè)余時間造就的。
一個人每年有1400多個小時的業(yè)余時間。約占正常上班和休息的三分之一。李城外的萬卷書,千首詩以及近千萬字的向陽湖文化的輝煌人生就是在別人喝咖啡、打麻將的業(yè)余時間里擠出來的。
李城外有一頂揮之不去的帽子,叫“不務正業(yè)”,份量不亞于當年的“右派”。
好好的咸寧一秘,去搞什么向陽湖。采訪二、三百人,書寫四、五百萬字,出版十幾本書。哪來那么多時間,哪有什么心思搞工作。純是不務正業(yè)。質(zhì)疑、非議、還是責難?都不是。一般人都會這么看。
從地委辦公室出來,李城外先后在市政協(xié)文史委、市新聞出版局、市委宣傳部、市委黨校、市委黨史研究室、市檔案館等單位擔任“一把手”,然而22年七品正縣的“原地踏步”,不能說與“不務正業(yè)”的帽子毫無干系。這種行政游歷在咸寧官場應是絕無僅有。
1996年李城外卸職地委書記秘書,任地委辦公室副主任分管綜合文書科,這個位置是名門旺族里的小媳婦,卻年年在全省同行科室領先獲獎。1998年全省黨委信息骨干培訓班能在咸寧舉辦,主要是咸寧這方面的成果突出,李城外作經(jīng)驗介紹的主講。因為曾是書記秘書,京城和省會的領導接觸廣認識多,很多重要領導的陪同服務成為他推脫不了的份外工作,如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胡繩的全程陪同與采寫,書記一句話,他便成為兼陪同、記者與服務于一身的臨時特使。
1999年李城外調(diào)市政協(xié)任副秘書長兼文史委主任。秘書同門有的已經(jīng)成為縣市級封疆大吏,他卻從“熱門”走進了“冷宮”。雖然也算是規(guī)規(guī)矩矩的階上正處。
但對于李城外卻是正中下懷。文史委是一個做學問的最佳場所。五年涅槃,把一鍋冷灶燒成了全國政協(xié)的熱門。他主編了向陽湖文化、李自成歸宿研究、三國赤壁文化等文史專輯,基本囊括了咸寧的重大歷史事件。一年一部書,寄發(fā)全國2000多個縣區(qū)及中等城市的各大圖書館,如此規(guī)模的咸寧文化交流,創(chuàng)全國政協(xié)文史先例。同時,還在《人民政協(xié)》報上首開專欄,連載“干校紀事”文章30多篇,在全國政協(xié)系統(tǒng)首開先河。2003年,全國文史委員會組織10多人的考察團專程到咸寧取經(jīng)。
2004年,李城外調(diào)任咸寧市新聞出版局(版權(quán)局)黨組書記兼局長。第一次成為地方政府部門的一把手。他摘下文弱書生的面罩,撕開了纏手裹腳的世故,上任伊始就摸了一把老虎屁股,嚴厲查處了執(zhí)法隊長期不敢觸碰的市某局下屬單位的非法盜版行為,并第一次對市直160家印務企業(yè)進行了全面“體檢”。其執(zhí)法之嚴處理之公,沒有一家老板敢請人說情,上門請吃。印風為之一振,局風為之一新。
市新聞出版局是他從政經(jīng)歷最長的單位。五年多時間斬獲五塊國家級獎牌:全國版權(quán)先進集體、全國優(yōu)秀青少年維權(quán)崗、全國新聞出版系統(tǒng)普法先進單位、全國打擊侵權(quán)盜版有功單位、全國掃黃打非有功集體。在全國同系統(tǒng)內(nèi)遙遙領先。
2010至2020的10年中,李城外又先后供職于市委宣傳部、市委黨校、黨史研究室、市檔案館。無論單位大小,部門冷熱,他總是以創(chuàng)新性開拓,開拓性發(fā)展的思維,借助單位平臺助力向陽湖的遠程起跳,同時利用向陽湖的影響把每個部門工作推向了國家層面,把干部職工的精神面貌提到了文化頂端??芍^是正、副兩業(yè)比翼雙飛。國家檔案局將“向陽湖文化”列入重點檔案搶救和保護規(guī)劃;中央黨校大型紀實通訊集《春潮》推介全國各地黨校經(jīng)驗,咸寧是其中5個中等市之一;李城外主編的《鄂南建立全國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quán)研究》由中共黨史出版社推出,市委為此成立了鄂南秋收暴動研究領導小組;他作為咸寧唯一的省黨史宣講團成員,多次為市、縣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市政協(xié)常委會和市直單位作專題講座。省作協(xié)將向陽湖列為“文學湖北”工程,省社科聯(lián)更是多次將向陽湖文化列為重點科研項目。多年來,李城外還獲得湖北五四青年獎章等榮譽,并先后兩次以全國優(yōu)秀電大學生代表到進京領獎。作為向陽湖的“史官”,他叫響了咸寧在海內(nèi)外的知名度。有人稱他是不可多得的“市寶”,還有人提出“誰來研究李城外”,更有一位知名治印專家給他特篆一枚“咸寧司馬”的精美方斗,以作民間褒獎。
向陽湖文化30年的成長脈絡,大概經(jīng)歷了不太準確的三個發(fā)展階段:1994---2000年“一個人”的挖掘搶救階段,以李城外《向陽湖文化叢書》七部專著為成果標志;2000---2018年“一群人”的宣傳推廣階段,以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專欄、???、專題、專版的宣傳、講座以及省、國兩級的文物保護單位為成果標志;2018至今“一個團隊”的松散研究階段,以“湖北省向陽湖文化研究會”和“中國五七干校研究中心”的成立以及與湖北省委黨校、武漢大學的攜手合作為成果標志。
李城外是一個追求永無止境的作家和學者。近年來,他又致力于《向陽湖文化與五七干校研究叢書》和《中國五七干校研究參考資料書系》的編纂和出版工作,樂此不疲。目前,正精心打磨《文化部向陽湖五七干校始末》和《中國五七干校史稿》等著作。他用30年的業(yè)余時間,在行政和文化的夾縫中,擠出了一條讓同時代人羨慕和稱道的絕版人生?! ?/p>
孔祥志
湖北通山人。中華詩詞學會理事,湖北省楹聯(lián)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詩詞學會副會長,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咸寧市詩詞楹聯(lián)學會顧問,湖北科技學院特聘教授。主編《翠竹凌風》《庚子壯歌》《脫貧禮贊》《風雨同舟》《風雅咸寧》《百年咸寧詩選》等詩詞選集。
編輯:yangweijie
上一篇:
一個人與一座城
下一篇:
“陽光長在墨猶新”一一懷念書法泰斗沈鵬先生
”據(jù)悉,該書是中華書局首次出版咸寧作家詩集,也是繼李城外編著出版《向陽湖文化書系》和《向陽湖文化叢書》后又一重要收獲...
咸寧網(wǎng)訊(通訊員薛曉陽李小蒙)近日,中華書局隆重推出我國五七干校研究第一人、向陽湖文化研究專家李城外的《向陽軒詩稿》。...
“破圍城武漢必勝,贏疫戰(zhàn)中國咸寧!這次欣賞的作品是《向陽軒詩稿》,作者是我國五七干校研究第一人、向陽湖文化研究專家李城...
咸寧網(wǎng)訊(通訊員 李小蒙)6月24日,我市向陽湖文化和五七干校研究專家、武漢大學兼職教授李城外應邀到北京大學講學。
他先后創(chuàng)建了向陽湖文化研究會、向陽湖文化書院和向陽湖文化沙龍,創(chuàng)辦了全國唯一的研究“干校文化”的報紙《向陽湖文化報》...
■吳國慶(溫泉)距離文化部五七干校最后撤離向陽湖已近50年,干校總部的幾處營房現(xiàn)在很難再覓蹤影,那些紅磚紅瓦平房或拆或...
咸寧網(wǎng)訊(通訊員李李)5月15日,戲劇大師陳白塵先生小女兒、江蘇省戲劇家協(xié)會原副主席陳晶專程來咸寧尋訪父輩的足跡。
吳國慶(溫泉)一連多天的大暴雨下得情感生潮,思緒長霉,趁著云住雨歇,我回到老家向陽湖。在這片桂樹林旁的一角還長著一棵寂...
其詩平實清新,充滿赤子情懷和向善愛美之心,受到業(yè)內(nèi)名家和讀者好評,對宣傳和推介咸寧,尤其是進一步打響向陽湖文化品牌將...
當年的干校沒有宿舍,下放者是一邊開墾一邊建房,因此一批文化人到達后,開始都住在老鄉(xiāng)家中,如今老鄉(xiāng)們已被政府重新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