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山
村名?;⑸洁l(xiāng)中部。以山名為村名。山乃一座小山,海拔高程35米。初無名。三國吳建衡元年(公元269)年,吳右大司馬、左軍師丁奉,因與孫皓不睦,隱居于此,三年(公元271年)卒,葬于此,墓存。其弟后將軍丁封先于他卒,葬于此山。傳說丁奉去世前,將一顆金印丟入山前的田畈中,后來這落印處涌起一股清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口清泉,人們就呼為“印泉”,于是田畈就稱為印泉畈,山則稱為印山。
篾匠灣張家
村名。高鐵嶺鎮(zhèn)東北。古時這里楠竹多,村里人在農(nóng)事之余皆從事竹器編織,人稱篾匠灣。這些篾匠當中有一位姓張的,手藝超群,編織精湛,傳說他編織了一張“九龍下海”圖案的席子獻給皇帝,皇帝非常高興,夸他技藝高超,便封他為“篾匠狀元”。其子孫亦多篾匠,人們就稱之為篾匠灣張家。
姚分
村名。高鐵嶺鎮(zhèn)東南峽山邊。很早以前,一個姓杜的“違犯族規(guī)”,被“去譜出族”。因他以燒窯為業(yè),便以“窯”的偕音改姓“姚”。數(shù)代以后,其子孫歸宗,復(fù)姓杜,序譜時就稱這一支為“姚分”,并沿為村名。
石鼓李
村名。官橋鎮(zhèn)東北。村邊山丘上有兩面石雕的大鼓,村里居民皆姓李,人稱石鼓李。明萬歷十七年(公元1589),村里出了個進士李憭,“為人誠摯,清操如雪”。在任禮部主事時,奉命到四川冊封蜀王,蜀王饋送他很多珠寶,他一概退還。后官至光祿寺卿。一次,他歸家住了四年,了解民間疾苦。傳說他以修橋為名,向皇帝請賜“帑銀”(皇家?guī)煦y)?;实劢o了他許多銀子,他除了用少數(shù)錢在水港要路上修了兩座小橋外,大多數(shù)錢都救濟了貧民。為了上報皇帝,他奏稱修了“三十六步兩眼橋”。三十六步長,當時算是大橋了,皇帝傳諭嘉勉。實際是兩座小橋之間的距離只有三十六步。這事一時傳為佳話。今小橋尚存。萬歷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去世,年55歲,皇帝痛惜。歸葬,遣官致祭。山丘上的兩面石鼓,是當時墓前牌坊邊的。年深月久,牌坊朽了,就留下兩面石鼓。
獨角龍周
村名。官橋鎮(zhèn)東南。傳說在明朝時,村里有個叫周志健的人,武藝高強。一次沙市擺擂臺,他去了,勝過很多對手,名聲大振。擂臺主人送他給一只玉雕獨角龍。此后,這個村子每年正月玩龍燈,龍頭都只有一只角。后人們就把該村稱為獨角龍周。 (張平云)
編輯:Administrator
嘉魚陸口附近的界石山上有座廟,人稱吳主廟。廟里供的雖是吳主孫權(quán),它的來歷卻和陸遜很有關(guān)系。 當年陸遜才二十多歲...
咸寧溫泉有座山,名曰潛山,說起這潛山,還有一段故事哩。 傳說在宋朝時,溫泉馮狀元的小姐招親,她繡了一面有九個人...
從通山縣城到九宮山,中間有一座山嶺,叫望闖嶺。說起望闖嶺還有一段故事哩。 傳說闖王起事以后,就有一句民謠:“迎闖...
何婆橋為今通城縣馬港鎮(zhèn)政府所在地。相傳,此地有一員外,家資巨富,雖年逾花甲,但膝下無子,僅有一女兒,自然視若掌上明珠...
通城縣石南鎮(zhèn)排合村有個叫牌樓沖的屋場,說起來倒有一段傳奇的來歷哩。這牌樓沖有一姓吳名昌祚的人,此人善醫(yī)術(shù),鄉(xiāng)里誰人染...
寶鏡洞位于通城縣黃龍山寶鏡村,是黃龍山著名風(fēng)景點。相傳玉帝之女慕黃龍山道教七十二洞天之名來游,至寶鏡洞時,坐下小憩。...
天岳關(guān)位于通城縣黃龍山小坳要隘,南通湖南平江,北通湖北通城,為古鄂州最南端的邊防要塞,亦為近代兵家重地。天岳關(guān)之名因...
通城縣黃龍鄉(xiāng)盤石村有個叫摸劍嶺的地方,為縣城去黃龍山的必經(jīng)之地。相傳呂洞賓上黃龍山訪葛洪至此天黑,便蹲在一山崗石上出...
通城縣藥姑林場轄地有一個原名楠竹溝的地方。由于林深地險,當年被辟為紅軍醫(yī)院。有醫(yī)護人員10余人,長年傷病員70余人。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