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月25日,一個月內運送900余次,轉運疑似感染患者482 人……這不是奇跡,而是真實發(fā)生在市第一人民醫(yī)院120轉運團隊的事實。
全員:堅守“疫”線 隨時待命
自今年1月22日起,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急診120團隊就接到任務,承擔轉運市區(qū)及咸安區(qū)各鄉(xiāng)鎮(zhèn)發(fā)熱病人來院篩查工作。自這天起,“收到,馬上出發(fā)……”就成為該團隊隊員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1月23日,武漢封城后,從咸寧市區(qū)、鄉(xiāng)鎮(zhèn)各檢查路口不斷發(fā)出運送指令。當時因疫情防控需要,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急診科內科大部分人被抽調去支援發(fā)熱門診、感染科和各隔離病區(qū),團隊只剩下6名外科醫(yī)生,5名護士和6名司機,雖然人手不夠,但隊員們仍堅持全天候24小時堅守醫(yī)院隨時待命。
1月25日,當該院被指定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定點收治醫(yī)院后,120團隊轉運任務更加繁重。有時,一天甚至需運送病人幾十趟,工作時長也從早上7 點持續(xù)到第二天凌晨5點。為確保轉運工作順利進行,整個團隊運營改為三班倒制度。
醫(yī)生:轉崗學習 勇于擔當
接到任務、穿上裝備、接送病人。如果僅僅只是忙碌、奔波,隊員們還可從容應對。但由于車隊轉運的都是新冠肺炎的疑似患者,隊員們仍需像隔離病區(qū)內的醫(yī)護人員一樣,身穿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參與轉運。往往一個班次下來,很多人體力嚴重透支。
急診科主任呂平說,由于對疾病的恐懼及僥幸心理,很多人不愿甚至拒絕上車到醫(yī)院排查;還有的人覺得當著鄰居面被接走很沒面子,常常對120隊員惡語相向,有些急躁的病人甚至有過激行為。每次遇到這種情況,隊員們都在警務人員的支持下,苦口婆心地向病人進行相關知識的宣教,安撫病人及家屬緊張情緒。
在轉運過程中,不能吃飯、喝水對隊員們來說還是小事,最讓人難受 的是,有的隊員雖然戴著尿不濕,但因不習慣仍然只能采取憋尿的形式強忍,很多人下車脫下防護裝備后都是直奔廁所。一個班次下來,大家的臉上都是深深的印痕,衣服頭發(fā)是濕漉漉的,嗓子是嘶啞的。
呂平稱,由于120團隊醫(yī)生都是外科醫(yī)生臨時轉崗,為了及時與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醫(yī)生們必須很快進入狀態(tài),在不當班時認真學習新冠肺炎最新診療指南,參照標準認真處置病人及突發(fā)情況,以便在轉運過程中排除患者恐懼及抵觸情緒。
護士:嚴把防控 默默奉獻
除協助醫(yī)生安撫患者的情緒外,團隊成員防護服的正確穿脫,每一個病人出診使用后物品、用具、車輛等的終末消毒,出診任務的聯絡及傳達,回醫(yī)院與發(fā)熱門診的交接,醫(yī)療垃圾的處置等工作,就成為急診120團隊中護士們的“頭等大事”。
從1月25日開始,這個平均年紀40多歲的護士團隊沒有人休息一天,加班加點已成常態(tài),任務重時上完夜班上白班,上完白班接著上夜班。5個護士中,年齡最大的黃曉燕的兒子今年高考,陳紅的女兒今年中考,張倩和代明珠將年幼的孩子送到鄉(xiāng)下給年邁的婆婆照顧……在疫情面前,她們巾幗不讓須眉,從不提困難,默默奉獻。
司機:扛起責任 恪盡職守
轉運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嚴實包裹的防護服、漆黑崎嶇的山路、7至8小時的工作時間……在等候病人做檢查的空隙,車上都會傳來轉運司機的鼾聲;當病人一旦上車,他們又會精神抖擻地高速運轉起來。
在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急診120團隊的司機組6人中,除了隊長吳偉亮,其余的多是“ 90后”小伙。司機黃濤妻子盛方、曾祥妻子李聰都是該院一線護士,疫情來臨之時,兩對夫妻選擇把年幼的孩子交給父母,雙雙奮戰(zhàn)在抗疫一線。
司機涂祺是團隊中年齡最小的,但他時刻以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參與拖運物資。有次在上完8小時白班后,下班后還自告奮勇緊急奔赴 孝感救助站拖運防護物資,來回行程幾百公里;加上等候的時間,回到醫(yī)院已是凌晨1點多,饑腸轆轆的他只是狼吞虎咽下一碗泡面。而到第二天,他又接著出診上班。
有些等候替班的醫(yī)生和司機,如果暫時沒有任務,他們就會幫助物資倉庫的同事搬運物資,每當同事勸他們休息時,他們總是說:“在特殊時期,大家總是想著能做一點是一點,能幫一下是一下?!?/p>
逆行,是當前最美的身影;奇跡,是勇士所創(chuàng)造。這些溫暖的光芒終將匯成強大的正能量刺破蒼穹,驅散疫情,照亮未來!
編輯:hushaopeng
上一篇:
赤壁44歲民警饒云星犧牲在抗疫一線
下一篇:
百人上陣清運??一周拖走百噸 梅田村垃圾河道變清水河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