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雅中國──楊泓說文物》一書,收錄了著名考古學家楊泓的29篇文章。1958年,楊泓從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畢業(yè)以后,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是中國美術考古的創(chuàng)始人,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兵器考古研究的先河。這本書中收錄的文章,既有文物類專業(yè)期刊《文物》上的學術論文,也有《人民日報》《中國文物報》等報章體短文,體例不一,篇幅不同,短文章的兩三百字,長的文章也僅有一兩千字;時間跨度長,從1965年到2000年。然而,在作者力透紙背的文字下,一篇篇介紹文物知識的小品文仿佛是一根魔法棒,激活了冰冷的文物,讓它們開口講述自己的故事。
在楊泓先生的筆下,讀者透過文物,仿佛穿越時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漫游。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濃縮在這29篇文物小品文中。文物的意蘊在于它身上凝結著歷史的痕跡,更折射出古代文化的價值;文物的價值在于它呈現(xiàn)出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物質(zhì)流變,更能讓后人讀出古人的精神世界和藝術想象。于是,我們在這部書中看到了文化篇和藝術篇兩個部分。文化篇講述古人的衣食住行、文化娛樂,藝術篇則引導讀者去欣賞青銅器、玉器、畫像磚、雕塑、繪畫等。
作者深厚的學術底蘊、生動流暢的文筆,讓原本枯燥干癟的文物顯得十分生動。講到針,作者從大家耳熟能詳?shù)睦畎啄暧鬃x書的故事說起,筆鋒一轉,就將人們從對“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的意蘊中,轉換到了舊石器時代骨針的出現(xiàn),一直談到宋代質(zhì)高價廉鋼針的生產(chǎn),不僅讓人們對針的發(fā)展史有了認識,還從科技史的視角出發(fā),論述了我國古代在鋼鐵機械處理和熱處理方面的成就。在文化篇中,這樣的篇目還有古文物圖像中的相撲、中國古代軍旅有關的虎紋文物、漫話屏風、中國的扇子等篇章。
在藝術篇中,我們既看到了原始藝術的呈現(xiàn),也能讀到有鳳來儀的吉祥圖案。作者對古代軍事文物相當熟稔,古代的戰(zhàn)爭少不了馬匹,于是,我們在“中國古代雕塑中的駿馬”一節(jié)中,從西周時期的青銅駒尊看到了周穆王出行駕馭八龍之駿的影子,鑄造駒尊的工匠抓住了這匹正在嬉戲的馬駒兒受到驚嚇那一瞬間的神情,一件傳神的古代造型藝術瑰寶就此誕生。不僅如此,在作者的筆下,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馬、秦時的陶馬、漢代的汗血寶馬等文物形象被刻畫得惟妙惟肖;而隋唐盛世留下馬的形象遠不止于此,無論是唐太宗的昭陵六駿還是著名的唐三彩的馬匹形象,在楊泓先生看來,正是馬匹造型藝術的新的高峰。
這本書圖文并茂,雅俗共賞,作者的文筆生動流暢,深入淺出,地下星空,轉瞬千年,跟隨先生的筆觸,所及之處就是一場奇妙的文物之旅。
(原載《天津日報》,作者為王彤帆)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新書薦讀
下一篇:
我到鄉(xiāng)下去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