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縣洲,是嘉魚縣境內(nèi)長江中心的一方沙洲,面積有三四千畝,風光旖旎,充滿詩情畫意。與縣城隔江相望,遠離城市喧囂,致桃源于世外,是個令人神往的地方。
據(jù)記載,護縣洲古稱揚子洲 金粱洲,清同治年間,因其地理位置有障衛(wèi)縣城之意,故改名護縣洲!關(guān)于名稱的來由,還有這樣一個傳說:古時候有一位皇帝,乘御舟游長江,途經(jīng)嘉魚江段時,忽然狂風大作,江面上兩條魚龍騰空而起,牢牢地盤護住御舟,從江心一直護駕到岸邊,皇帝才得以平安得救?;实塾膺@兩條魚龍為嘉魚,他們已化身為護縣洲和白沙洲,領(lǐng)頭魚龍便是護縣洲!
時令進入春季,疫情的陰霾漸漸散去,處處鳥語花香,景色怡人。老呂約我們幾個好友一同游賞護縣洲,但他患有隱疾,我們擔憂他的身體吃不消。一個早晨,我們一行人來到江邊,老呂和我們談笑風生,大家的顧慮才少了許多。一行人棄車登船,江面的風撩起碧波,蕩漾在我們的心里,滋生幾許愉悅。
船靠了岸,我們下船上岸,我和老呂走在前面,他像大哥一樣,親切地給我介紹這里的人土風情。我們一邊聊一邊觀賞,穿過防護林,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盎然春色。地里綠油油的小麥舉頭攢動,穗粒飽滿,懷揣著莊稼人整個冬季的暖;油菜穗壓低了枝頭,像個害羞的孩子躲著陌生人,挨挨擠擠,似乎有人在嗔怪同伴不該碰到自己;落落大方的要數(shù)路旁的一些花兒——迎風招展,千嬌百媚,真是討人喜歡。老呂一邊跟我講所見的景致,一邊拍照,眉飛色舞,有說有笑,看得出他是一個很有情趣的人。
走過田間地頭,我們來到了一片楊樹林。一棵棵楊樹,茁壯挺拔,精神抖擻。枝頭掛滿綠葉,微風拂來,沙沙作響,影子在陽光下輕輕晃動。人漫步林間,特別舒適愜意,一陣一陣新鮮的泥草氣息沁入肺腑,使人神清氣爽。我正在感受此情此景,就聽到老呂吟哦茅盾的《白楊禮贊》——“……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內(nèi)絕無旁枝,他所有的壓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我們所有人都靜靜地聽著,靜靜地看著,不知不覺心底里生出一股熱量,在血管里涌動。突然,林間響起了掌聲。我們都喜歡舞文弄墨,不約而同地談到了文學,她就像璀璨的星星,在夜空閃光,讓我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憧憬著未來。
一行人不知不覺出了楊樹林,一片沙灘呈現(xiàn)在眼前,再往前看,碧江橫臥,水鳥嬉戲,還有幾艘大船拋錨江中。有人告訴我那是等待進港的船只,我們這里幾個大企業(yè)的產(chǎn)品直銷歐美。
沙灘上遍布鳥的足跡,像美麗的文字。我們走在細軟的沙灘上,就像踩在那松軟的地毯上,十分舒服。同行的幾個女子,丟下矜持,脫鞋脫襪,光著腳丫,在沙灘上蹦跳、奔跑、嬉鬧,也枉然不顧沙灘的涼。那歡悅的氣氛很快感染到了我們幾個男士,立刻與她們一起玩耍。我情不自禁地拿出手機捕捉那靚麗的身影。
這幾個女子,玩得瘋狂,竟卷起褲管,下到水里,嚇得那些水鳥驚慌失措,展翅遠去,邊飛邊鳴,好像在指責她們的冒犯。
清粼粼的江水中,倒映著藍天白云,倒映著婆娑的楊柳,也倒映著她們婀娜的風姿;幾縷微風吹來,江面波光閃閃,那倒影在水中顫漾,又是別有一番美意;同伴在水中也成了一道風景,閃耀著我們的眼睛。老呂看到這生動的畫面,一邊拍照一邊說:“我把這些美景拍一下來,中午可以不吃飯了。”我看到老呂這樣活躍,完全不像一個生病的人。
是啊! 陽光明媚,讓我們心底無比的燦爛!此時,江面的船、水鳥、沙灘,還有同伴,像一首首鮮活的詩,跳躍在我的腦海。
歡雀在綠洲之中,我們忘卻了時間,忘卻了塵世的煩憂,老呂亦忘卻了病痛……幸福寫在每一個人的臉上!
編輯:但堂丹
李天珍(嘉魚)誰說沙灘只有海邊有,南嘉護縣洲就有一片沙灘,有沙、有浪、有江水退潮留下的道道浪痕,如果你能實地感受春日沙...
2月23日,嘉魚縣護縣洲清水溝沙灘好熱鬧,游人在此放風箏、拍照片、玩游戲。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陳紅菊通訊員龍鈺程利攝。
央視網(wǎng)消息(新聞聯(lián)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易地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yǎng)不好一方人、實現(xiàn)貧困群眾跨越式發(fā)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
丁緯(赤壁)萬里長江滾滾而下。大股江水沿著外江奔涌而下,拐進內(nèi)江的江水卻變得溫順起來,一路蜿蜒流經(jīng)護縣洲、神洲、復興洲...
孫芬(嘉魚)記憶中的家鄉(xiāng),不是一望無際的草原,而是放眼望去綠油油的麥田,還有大片黃色的油菜花海。生在魚鄉(xiāng),這個充滿著歷...
澳大利亞是一個很特別的國家,地處南太平洋,國土面積760多萬平方公里,四周被海水包圍,沒有大陸相連,成為一個孤立的且幅員...
澳大利亞是一個很特別的國家,地處南太平洋,國土面積760多萬平方公里,四周被海水包圍,沒有大陸相連,成為一個孤立的且幅員...
駕駛快艇的師傅技藝嫻熟,不經(jīng)意間他會突然加足馬力,將快艇疾速傾斜,頃刻間海面沖出一道寬闊的水路,海水如飛瀑般卷起幾米...
譚應華(中)、黃秀芳(左)在自家農(nóng)家樂門口。在長江邊住了20多年,這家人靠水吃水,以往靠捕魚為生,退捕上岸后,專注于農(nóng)家樂...
也是這樣的夜晚一江寒水流過這段歷史的江面風依然濤依然只是不見橫槊賦詩的阿瞞祭風臺上依稀可辯的旗桿是巧合的東風還是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