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9年8月2日,刊發(fā)夏承燾的文章《如何評價“宋詩選注”》,其中寫道:錢鐘書先生的《宋詩選注》的出版,使我們耳目一新,得到很大的滿足。這個選本,確實沖破了選宋詩的重重難關,無論在材料的資取上,甄選的標準上,作家的評騭上,都足以使讀者認識到宋詩的面貌、它的時代反映和藝術表達,它所能為我們今天欣賞和接受的東西。
● 1981年3月4日,刊發(fā)郭志剛的文章《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優(yōu)秀長篇——〈圍城〉》,文章評價說,小說更深刻的意義還在于:它表現(xiàn)了一個特殊的人生領域,這個領域還從來沒有被五四以后的現(xiàn)代作家們深入開掘過。作者借著這個領域里人物命運的描寫,淋漓盡致地揭露了造成這類人物命運的社會環(huán)境,從而宣告了一個時代的即將結束。
● 1988年6月3日,刊發(fā)錢鐘書的短文《報紙的開放是大趨勢》,其中寫道:我們現(xiàn)在是個開放中的社會,報紙的改革就是開放的一個表現(xiàn)?!豆饷魅請蟆酚绊懞艽螅銈冝k報紙的也是責任重大。
● 1994年12月12日,刊發(fā)記者莊建的報道《〈圍城〉侵權案有了結果 錢鐘書、人民文學出版社勝訴 法院判決被告在〈光明日報〉向原告賠禮道歉》,其中寫道:被告未經(jīng)其同意,對《圍城》進行匯校并予以出版,侵害了其對《圍城》一書的演繹權和出版使用權。上海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被告應承擔侵害原告錢鐘書的著作權的責任、停止侵害,并在《光明日報》上公開向原告錢鐘書賠禮道歉,賠償錢鐘書人民幣88320元。
● 1998年12月21日,刊發(fā)新華社消息,著名學者、作家錢鐘書先生于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時38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 1999年7月16日,刊發(fā)記者單三婭的文章《錢鐘書、楊絳與光明日報》,其中寫道:1991年,錢鐘書小說《圍城》被改編成電視連續(xù)劇在電視臺播出,《光明日報》發(fā)表了評論電視劇《圍城》的文章“人生復調(diào)及文化的穿透力”。之后,喬福山把報紙寄給錢先生??赡苡捎诋敃r錢先生身體不適,楊先生代為回信:“承寄來貴報論《圍城》電視文章,鐘書很感愧,覺得僭占了寶貴篇幅?!睆男胖锌梢钥闯?,在錢鐘書的名字家喻戶曉,似乎成了街談巷議的“明星”時,這兩個多年寂寞的學者,依然是那么平靜和謙遜。
● 2008年3月31日,刊發(fā)周遠斌的文章《錢鐘書與〈管錐編〉》,其中寫道:《管錐編》,真乃“積久貫通”之作。其無論是在治學方法上,還是在治學精神上,均是傳統(tǒng)的,該書永不退減的魅力,一定程度上亦昭示了傳統(tǒng)治學模式的價值。
● 2012年1月17日,刊發(fā)楊絳的文章寫道:許多人說,錢鐘書記憶力特強,過目不忘。他本人卻并不以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
● 2018年1月12日,刊發(fā)記者劉彬的報道《解密〈圍城〉里的一些有趣故事》,其中寫道:“錢先生一直認為,用中文做文章,一定要以字為基本單位,再一字一句地構成大塊文章。只有字字仔細推敲,才能把文章寫得生龍活虎?!卞X鐘書生前助手欒貴明對錢鐘書的那句“寫文章作詩講究‘煉字’,這是一個悠久的傳統(tǒng)”深有體會。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26日 14版)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寫小說”而非“表演寫小說”——我眼中的作家錢鐘書
下一篇:
大女主劇熱播:女人為何 女人如何
曾獲魯迅文學獎)作為錢鐘書的讀者,我想從個人的閱讀經(jīng)歷談談對這位“老文化人”的一點兒感受——在這兒得說一句,所謂“老文...
○陳希子《寫在人生邊上》是錢鐘書的一本散文集,收錄了1939年2月以前寫的十篇散文,共6萬字。錢鐘書曾謙虛地說他的這幾篇散...
財神請進門自然要把窮神請出去正月初六為“送窮日”民間認為春節(jié)期間不倒垃圾否則就倒了“福氣”然而,垃圾多了影響衛(wèi)生所以...
“匈牙利電影有很強的地域特征,同時,真實、直觀地反映當?shù)孛癖姷膬r值觀、親情觀。由國際知名導演賈樟柯策劃的第四屆86358電...
如果你遇到的是一個懂得感恩,或者理解你這種狀態(tài),心疼你的男人,他可能會給你溫暖和支持。可如果男人壓根就意識不到問題,...
為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從今日起,光明日報開設“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系列專版,通過生動的事實、豐富的史料和翔實...
穿漢服、逛國風集市等也引領了一波端午新風尚。微博投票:琴棋書畫、京劇、武術、舞蹈等國粹藝術580票漢服、團扇、國風美妝、...
光明日報北京5月6日電(記者劉夢?光明網(wǎng)記者潘興彪?通訊員張楠、滕躍升)由光明日報社、《詩刊》雜志社、中華詩詞學會主辦...
5000年前,那一束照耀遼河流域的文明曙光——“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印象光明日報記者李韻提起“紅山文化”,您...
吟詩詞、觀非遺、賞民俗、做月餅……28日下午,一場別具一格的“網(wǎng)絡中國節(jié)·中秋”節(jié)日文化展示活動在北京前門大街北京坊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