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落柿子滿樹金 攝影/阮琳
碩果累累 攝影/阮琳
村口的老柿子樹 攝影/徐大發(fā)
寧靜的村莊 攝影/徐大發(fā)
甜 攝影/阮琳
萬家的“金疙瘩” 攝影/徐大發(fā)
“色勝金衣美,甘逾玉液清?!闭f的就是通山萬家的柿子。
通山萬家的上坳、北山、泥湖等村都產柿子。從通山縣城向西北方向驅馳約莫三十來里,即到了萬家柿子盛產地上坳村。我們沿著干凈的水泥公路七拐八彎的直下,在山腰處就看到有零星的柿子樹露出身來,樹梢上紅紅的柿子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格外誘人。
我們小心地分開草叢,鉆過刺蓬,攀逾石巖,來到柿子樹底下。往山下一看,才發(fā)現山坡上其實是人工開墾出來的一級級梯形的山地,當地農民在石縫處刨出土來,栽上柿樹、種上莊稼?,F在,這片山坡的柿子樹長高后,村里人不再將這里作為農地耕作了。
萬家柿子夏初開花,十月果熟。通山萬家的柿子全身是寶,是一種不可多得的果品。這里的柿子營養(yǎng)豐富,富含胡蘿卜素、維生素、鈣、磷、鐵等礦物質,既可去澀生食,又可放軟熟食,還可加工成柿餅、柿糕、柿面等,而且還能釀酒、制醋和制糖。當地人把柿子用來補虛癆、止出血、解蛇毒,把青柿子搗爛后治療燒傷、凍傷……
想吃柿子,談何容易。那些柿子都長在高高的枝頭,摘,夠不上;搖,搖不下,很有韌性。偶有熟透的紅柿子被搖落下來,一著地就被摔爛了,大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之勢。我們好不容易爬上一棵柿子樹,往下一看,倒吸一口涼氣:腳下是大茅林窩和石壁巖,望去深不可測。
我站在枝椏上的雙腿直顫抖,一只手像猿猴般鉤緊粗枝,另外一只手緩緩地伸了過去,好不容易才摘到兩三個近處的柿子。一下樹,我便迫不及待地擇一熟透的柿子先嘗為快。撕開薄如蟬翼的柿子皮,紅色漿汁溢了出來,金黃的果肉比秋色還要誘人。一口咬下去,柿子溫軟津甜,讓人回味無窮。
出得山林,往山上前行約一時路,即到上坳村。上坳村是一個大村落,居住的都是宋氏村民,這里的古民居保護得比較好,現在已被縣里列為重點保護區(qū)。聽當地的老人說,當年日本鬼子進犯時,看到險峻的山峰山路迷霧重重,未敢貿然進村,該村才幸免于難。國民黨兵進村時,毀壞了些老屋。文化大革命時期,也有些人為的損毀,但大體上完好如初。
真正吸引我們的,還是那些屋旁的柿子樹,柿樹的葉子落光了,單剩下滿樹紅彤彤沉甸甸的柿子掛在枝頭,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尤為光彩奪目。一戶人家正在采摘柿子,一架長梯搭在樹干上,樹杈上立著一人,手握一根長長的竹竿(竿梢處綁了一個小布兜)瞄準柿子伸延過去,夾住了結柿子的枝椏扭轉竹竿用力一折,折斷了果枝,把吊著的一串柿子伸到地面來,早有幾個等急了的孩子伸長了雙臂,歡呼雀躍地爭搶著去拉布兜,取下柿子放到籃子里。如此反復,熟透的柿子被一一采下,未紅透的柿子仍被留在樹上,等成熟后再摘。
柿子樹是萬家人的“搖錢樹”。據村里人講,村里有一棵老柿子樹,去年賣柿子賣了4千多元。而村里那些新豎起的樓房,都是柿子樹的功勞。現在,萬家種植的柿子樹已達到一萬多株。以后,萬家的柿子將走上科技開發(fā)、加工之路。萬家的柿子再也不會“養(yǎng)在深閨人不識”了,前景讓我們感到無比地欣喜。(攝影/阮琳 文/徐大發(fā))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組圖:咸寧城區(qū)夜景掠影
下一篇:
組圖:洪下十里畫廊
茂密蒼綠的林蔭樹、姹紫嫣紅的景觀花,月亮灣休憩帶猶如一個四季如春的天然搖籃,總能吸引茶余飯后的人們來此光顧,得到最愜...
藍天碧水影映下的桂鄉(xiāng)大道,猶如一道綠色長廊,沿線兩側山坡起伏綿延,山水林田和諧相依,搖曳的桂花,蔥翠的翠竹……
四月的春季,正是碧桃花盛開的時候,環(huán)湖河岸游憩帶早已是一片綠意盎然,尤其是成片的桃花,幀幀艷麗可人,枝枝沁人心脾,讓...
8月5日,崇陽縣青山風景區(qū)一批游人乘游艇在湖上飛舟。